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表语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24页 |
·炭疽病 | 第10页 |
·炭疽芽胞杆菌 | 第10-11页 |
·炭疽与生物战争 | 第11-12页 |
·炭疽致病机理 | 第12-15页 |
·荚膜 | 第13-14页 |
·炭疽毒素蛋白致死过程 | 第14-15页 |
·水肿因子 | 第15页 |
·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 | 第15-18页 |
·致死因子(LETHAL FACTOR) | 第18-20页 |
·炭疽病防治 | 第20-23页 |
·炭疽病治疗 | 第20-21页 |
·炭疽疫苗 | 第21-2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炭疽保护性抗原可溶性表达纯化 | 第24-41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7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4页 |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24-25页 |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第25页 |
·缓冲液: | 第25-26页 |
·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pag基因克隆 | 第27-29页 |
·PA基因的定点突变 | 第29-30页 |
·PA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0-31页 |
·E.coli BL21-CodonPlus(DE3)-RIL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0页 |
·电转化pGEX-pag和突变体质粒于BL21-CodonPlus(DE3)-RIL | 第30-31页 |
·诱导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pag基因表达 | 第31页 |
·PA及其突变体蛋白的纯化 | 第31页 |
·Western blot分析 | 第31-32页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2页 |
·N435C显性抑制活性鉴定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重组表达质粒pGEX-pag构建 | 第32-34页 |
·PA突变体的构建 | 第34-35页 |
·PA诱导表达条件确定 | 第35-36页 |
·重组蛋白PA及其突变体的纯化 | 第36-37页 |
·活性检测 | 第37-38页 |
·显性抑制活性检测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3 LF随机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筛选 | 第41-53页 |
·实验材料、试剂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LF表达质粒构建 | 第41-42页 |
·LF诱导表达 | 第42页 |
·随机突变体库构建 | 第42页 |
·T7噬菌体制备 | 第42-43页 |
·突变体文库筛选 | 第43页 |
·LF及其突变体蛋白纯化 | 第43页 |
·Western blot分析 | 第43页 |
·体外细胞活性检测 | 第43-44页 |
·竞争抑制实验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表达质粒构建 | 第44-46页 |
·LF诱导条件确定 | 第46-47页 |
·突变体初筛结果 | 第47-48页 |
·LF及其单点突变体蛋白纯化 | 第48-49页 |
·LF单点突变体活性鉴定 | 第49-50页 |
·竞争抑制实验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