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 第10-11页 |
1. 国外网络公民参与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2. 国内网络公民参与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四) 可能的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14页 |
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页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14页 |
一、网络时代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内涵、特征与方式 | 第14-31页 |
(一)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内涵 | 第14-20页 |
1.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主要形式 | 第14-17页 |
2.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特征 | 第17-20页 |
(二) 网络时代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基本内涵、特征 | 第20-28页 |
1. 网络公民参与的起源和背景 | 第20-24页 |
2. 网络公民参与的主体 | 第24-27页 |
3. 网络时代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特征 | 第27-28页 |
(三) 网络时代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式 | 第28-31页 |
1. 网络时代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式 | 第28-29页 |
2. 传统参与政策制定方式与网络参与政策制定方式的比较 | 第29-31页 |
二、网络对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影响 | 第31-37页 |
(一) 网络对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 | 第31-35页 |
1. 实现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 第31页 |
2. 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 第31-32页 |
3. 有利于民意的上达,促进政府政策制定的透明化、公开化 | 第32-33页 |
4. 网络推动政府与公民的互动 | 第33-35页 |
(二) 网络对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消极影响 | 第35-37页 |
1. 网络参与容易导致非理性化、情绪化和粗俗化 | 第35页 |
2. 信息的鸿沟造成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缺失 | 第35-36页 |
3. 自由主义泛滥、可控制性差 | 第36-37页 |
三、网络时代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一) 网络时代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1. 网络参与主体的局限性可能会产生代表性缺失的问题 | 第37页 |
2. 信息真实性的缺失 | 第37-38页 |
3. 网络参与可能会产生公平性缺乏的问题 | 第38-39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39-41页 |
1. 现行的政策参与制度供给与公民参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 第39页 |
2. 网络自身的特点 | 第39-40页 |
3. 公民文化的缺失 | 第40-41页 |
四、改善网络时代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对策 | 第41-49页 |
(一) 网络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中的政府职责 | 第41-46页 |
1. 健全网络参与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规则 | 第41页 |
2. 区分网络参与政策类型,设计长效机制 | 第41-42页 |
3. 适度改革匿名制 | 第42-43页 |
4. 消除“数字鸿沟”,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相结合 | 第43页 |
5. 增强政府对网络的回应力,建立网络监管平衡机制 | 第43-44页 |
6. 提高政府网站认知度,实现政民互动 | 第44页 |
7. 加强政府部门对于网络民意的关注意识 | 第44-45页 |
8. 加强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 第45-46页 |
(二) 提高公民的网络政治素质和参与积极性 | 第46-49页 |
1. 着力培养网络公民文化 | 第46-47页 |
2. 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的网络素养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