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一、政府协调的基本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17-28页 |
(一) 政府协调的含义、特征、作用 | 第17-19页 |
1. 政府协调的含义 | 第17页 |
2. 政府协调的特征 | 第17-18页 |
3. 政府协调的作用 | 第18-19页 |
(二) 政府协调的原则、保障机制及范围 | 第19-22页 |
1. 政府协调所应遵循的原则 | 第19-20页 |
2. 政府协调顺利实现的保障机制 | 第20-21页 |
3. 政府协调的涵盖范围 | 第21-22页 |
(三) 政府协调的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1. 政府合作理论 | 第22-24页 |
2. 政府竞争理论 | 第24-26页 |
3. 区域发展理论 | 第26-28页 |
二、内蒙古区域发展现状及差距 | 第28-35页 |
(一) 内蒙古整体发展状况 | 第28-30页 |
1.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第28-29页 |
2.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 第29页 |
3. 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 第29页 |
4. 社会民生切实改善 | 第29-30页 |
(二) 内蒙古区域发展差距的表现 | 第30-35页 |
1. 东中西区域经济总量差距日益增大 | 第30-31页 |
2. 各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 | 第31-35页 |
三、制约内蒙古区域发展的政府协调困境 | 第35-41页 |
(一) 政治场域造成政府协调困境 | 第35-36页 |
1. 政治结构对政府协调的影响 | 第35-36页 |
2. 政府官员对政府协调的影响 | 第36页 |
(二) 政府协调缺乏有效的机制 | 第36-37页 |
(三) 合法性认同阻碍政府协调 | 第37-38页 |
(四) 规则构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政府协调困境 | 第38-39页 |
(五) 非对称的资源依赖结构导致协调困境 | 第39-40页 |
(六) 各地区发展程度不同导致政府协调困难 | 第40-41页 |
四、国内外区域发展中政府协调的经验 | 第41-48页 |
(一) 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的政府协调实践 | 第41-44页 |
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 第41-42页 |
2. 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2-43页 |
3. 解决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 第43-44页 |
(二) 长三角区域发展中政府协调经验 | 第44-48页 |
1. 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历程 | 第44-45页 |
2. 长三角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46页 |
3. 长三角区域发展中政府协调的具体措施 | 第46-48页 |
五、内蒙古区域发展过程中政府协调的实现途径 | 第48-53页 |
(一) 完善官员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 | 第48页 |
(二) 理顺政府结构,建立健全政府协调的保障机制 | 第48-49页 |
(三) 完善落实政府协调的法律规范 | 第49-50页 |
(四) 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协调机构 | 第50-51页 |
(五) 建立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 | 第51-52页 |
(六) 加强制度学习,打造诚信政府,缩小地区差距 | 第52-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