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父母严厉管教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父母支持的调节作用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第12-24页
 1 父母严厉管教第13-14页
   ·父母体罚的含义第13页
   ·父母心理攻击的含义第13-14页
 2 父母严厉管教发生的基本特点第14-19页
   ·父母严厉管教的普遍性和频繁性第14-15页
     ·父母严厉管教的普遍性第14-15页
     ·父母严厉管教的频繁性第15页
   ·父母严厉管教与儿童性别和年龄的关系第15-17页
     ·父母严厉管教与儿童性别的关系第15-16页
     ·父母严厉管教与儿童年龄的关系第16-17页
   ·父母严厉管教与父母性别和年龄的关系第17-18页
   ·父母严厉管教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第18-19页
 3 父母严厉管教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第19-20页
   ·父母体罚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第19-20页
   ·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第20页
 4 父母支持对父母严厉管教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第20-22页
 5 问题提出第22页
 6 研究假设第22-24页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第24-26页
 1 被试第24页
 2 研究工具第24-25页
   ·父母严厉管教行为的测量第24-25页
   ·父母支持的测量第25页
   ·高中生问题行为的测量第25页
   ·个人信息第25页
 3 施测过程第25页
 4 统计分析第25-26页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第26-42页
 1 高中生父母严厉管教发生的基本特点第26-29页
   ·高中生父母体罚的发生特点第26-27页
     ·高中生父母体罚的普遍性第26-27页
     ·高中生父母体罚的频繁性第27页
   ·高中生父母心理攻击的发生特点第27-28页
     ·高中生父母心理攻击的普遍性第28页
     ·高中生父母心理攻击的频繁性第28页
   ·高中生父母体罚与心理攻击的比较第28-29页
     ·高中生父母体罚和心理攻击的差异第28-29页
     ·高中生父母体罚和心理攻击的共发性第29页
 2 父母支持和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基本特点第29-30页
 3 父母严厉管教、父母支持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第30-31页
   ·父母严厉管教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第30页
   ·父母支持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第30-31页
   ·父母严厉管教与父母支持的相关分析第31页
 4 父母严厉管教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父母支持的调节作用第31-42页
   ·父亲体罚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父亲支持、母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31-34页
     ·父亲体罚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父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31-33页
     ·父亲体罚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母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33-34页
   ·母亲体罚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父亲支持、母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34-36页
     ·母亲体罚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父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34-35页
     ·母亲体罚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母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35-36页
   ·父亲心理攻击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父亲支持、母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36-38页
     ·父亲心理攻击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父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36-37页
     ·父亲心理攻击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母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37-38页
   ·母亲心理攻击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父亲支持、母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38-42页
     ·母亲心理攻击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父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38-40页
     ·母亲心理攻击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母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40-42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42-49页
 1 高中生父母严厉管教发生的基本特点第42-44页
   ·高中生父母严厉管教的普遍性第42-43页
   ·高中生父母严厉管教的频繁性第43-44页
 2 父母严厉管教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第44-46页
   ·父母严厉管教与高中生内化问题行为的关系第44-45页
   ·父母严厉管教与高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第45-46页
 3 父母严厉管教与高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父亲和母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46-49页
   ·父母严厉管教与高中生内化问题行为的关系:父亲和母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46-48页
     ·父母体罚与高中生内化问题行为的关系:父亲和母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46-47页
     ·父母心理攻击与高中生内化问题行为的关系:父亲和母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47-48页
   ·父母严厉管教与高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父亲和母亲支持的调节作用第48-49页
第五部分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49-50页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第50-51页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第51-55页
附录 研究工具(部分)第55-57页
致谢第57-58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职生的未来取向、学业成绩与外化问题行为
下一篇:小学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效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