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框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4页 |
2 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研究理论与成果综述 | 第14-21页 |
·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研究理论综述 | 第14-17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4页 |
·内部化理论 | 第14-15页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15-16页 |
·追随客户假说 | 第16页 |
·集聚经济学理论 | 第16-17页 |
·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利润机会 | 第17-18页 |
·东道国体制特点 | 第18-19页 |
·一体化程度 | 第19-21页 |
3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概述 | 第21-33页 |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现状分析 | 第21-25页 |
·跨国经营主体结构比较单一 | 第21-22页 |
·欧美区域分支机构相对较少 | 第22-23页 |
·我国银行区位布局方式多为跨国并购 | 第23-24页 |
·我国银行区位选择需要多方合作 | 第24-25页 |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发展历程 | 第25-28页 |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前的区位选择 | 第25-26页 |
·第二阶段,加入 WTO 前的区位选择 | 第26-27页 |
·第三阶段,加入 WTO 后的区位选择 | 第27-28页 |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银行规模小,区位布局范围有限 | 第28-29页 |
·对国际惯例缺乏了解,区域布局风险较高 | 第29页 |
·业务层次低,难以满足区域内大客户的有效需求 | 第29-30页 |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布局动因分析 | 第30-33页 |
·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推动 | 第30页 |
·银行跨国经营战略的推动 | 第30-31页 |
·银行业全球追逐区位优势 | 第31-32页 |
·母国金融环境的推动 | 第32-33页 |
4 国外银行业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比较和借鉴 | 第33-43页 |
·国外银行的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实践 | 第33-37页 |
·美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区位选择 | 第33-34页 |
·欧洲国家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区位选择 | 第34-35页 |
·日本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区位选择 | 第35-36页 |
·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区位选择 | 第36-37页 |
·当代银行业跨国经营的趋势和特点 | 第37-40页 |
·跨国并购使得区位选择战略更加重要 | 第37-39页 |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银行区位布局的高效催化剂 | 第39-40页 |
·国外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启迪和借鉴 | 第40-43页 |
·区位布局必须适应环境的渐进式发展 | 第40-41页 |
·政府应该加大对银行区位布局的支持 | 第41-42页 |
·科学的区位选择需要金融改革 | 第42-43页 |
5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5页 |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8页 |
·东道国影响银行区位选择的因素 | 第43-46页 |
·银行自身影响银行区位选择的因素 | 第46-47页 |
·母国影响银行区位选择的因素 | 第47-48页 |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48-52页 |
·变量选取 | 第48-49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50-52页 |
·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与国外跨国银行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 第52-55页 |
·花旗银行的区位选择经验借鉴 | 第52-53页 |
·苏格兰银行的区位选择经验借鉴 | 第53-55页 |
6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发展建议 | 第55-59页 |
·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区位导向功能,提高我国银行区位布局能力 | 第55-56页 |
·制定明确的区位选择战略 | 第56-57页 |
·全面考虑区位布局进入方式 | 第57页 |
·提高区位布局后续管理水平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 第6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