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一株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中文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1 前言第14-40页
   ·大肠杆菌的抗原特性第14-15页
   ·大肠杆菌的生长培养特性及生化特点第15-16页
     ·大肠杆菌的生长培养特性第15-16页
     ·生化特点第16页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第16-21页
     ·猪大肠杆菌致病性第16-17页
       ·仔猪黄痢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第16-17页
       ·仔猪白痢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第17页
       ·猪水肿病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第17页
     ·大肠杆菌致病机理第17-21页
       ·外毒素第17-18页
       ·内毒素第18页
       ·黏附素第18-19页
       ·外膜蛋白(OMP)第19-20页
       ·铁转运系统第20-21页
       ·ColV 质粒第21页
   ·大肠杆菌检测方法第21-27页
     ·分离培养法第21-22页
     ·免疫血清学检测技术第22-24页
       ·间接血凝试验第22页
       ·微量凝集试验第22页
       ·酶免疫分析技术第22-23页
       ·荧光免疫测定技术第23页
       ·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第23页
       ·免疫磁珠分离法第23-24页
     ·分子生物学技术第24-27页
       ·DNA 探针技术第24页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第24-25页
       ·多重 PCR第25页
       ·荧光定量 PCR第25-26页
       ·基因芯片技术第26页
       ·DNA 探针技术第26页
       ·免疫胶体金技术第26-27页
   ·大肠杆菌耐药性第27-35页
     ·耐药性的产生第27页
     ·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第27-29页
       ·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机制第28页
       ·耐药基因的捕获第28-29页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生化机制第29-31页
       ·产生灭活酶第29-30页
       ·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第30页
       ·菌体内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结构改变第30页
       ·细菌主动外排机制第30-31页
       ·代谢途径或代谢状态改变第31页
       ·抗菌药物的不恰当使用第31页
     ·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及耐药性检测意义第31-35页
       ·检测方法第31-32页
       ·近年来大肠埃希氏菌药敏试验情况第32-35页
   ·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第35-40页
     ·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的目的及意义第35-36页
     ·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的方法第36页
     ·体外联合药敏试验中各种药物的介绍第36-40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0-55页
   ·材料第40页
     ·材料来源第40页
     ·主要仪器第40页
     ·主要试剂第40页
   ·方法第40-55页
     ·分离菌的纯化鉴定第40-41页
     ·分离菌生化鉴定第41页
     ·16s rRNA 方法鉴定第41-44页
       ·细菌 DNA 提取第41-42页
       ·PCR 扩增条件第42页
       ·胶回收 PCR 产物第42-43页
       ·PCR 产物连接第43页
       ·连接产物转化第43页
       ·质粒 DNA 提取第43-44页
       ·阳性质粒酶切鉴定第44页
     ·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第44-48页
       ·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第44-45页
       ·耐药基因引物设计第45页
       ·细菌 DNA 组提取第45-46页
       ·耐药基因 PCR 反应体系第46页
       ·耐药基因反应条件第46-48页
     ·大肠杆菌耐药性与质粒关系研究第48-50页
       ·大肠杆菌耐药质粒提取第48页
       ·耐药质粒转化第48-49页
       ·转化菌耐药性分析第49页
       ·转化细菌质粒提取第49-50页
       ·转化细菌耐药基因检测第50页
       ·提取质粒酶切第50页
     ·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第50-53页
       ·抗菌药物储备液配制第50-51页
       ·大肠杆菌对数生长期的测定第51页
       ·加替沙星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测定第51页
       ·盐酸左旋氧氟沙星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测定第51-52页
       ·头孢噻肟钠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测定第52页
       ·庆大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测定第52页
       ·丁胺卡那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测定第52页
       ·磷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测定第52-53页
     ·两药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第53-55页
       ·加替沙星与磷霉素联合药敏第53页
       ·加替沙星与丁胺卡那联合药敏第53页
       ·加替沙星与庆大霉素联合药敏第53-54页
       ·加替沙星与盐酸左旋氧氟沙星联合药敏第54-55页
3 试验结果第55-62页
   ·分离菌培养特性第55页
   ·分离菌生化特性第55-56页
   ·分离菌 16s rRNA 鉴定结果第56-57页
     ·PCR 扩增结果第56页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第56-57页
     ·16s rRNA 测序结果第57页
   ·大肠杆菌耐药试验结果第57-58页
     ·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第57页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扩增结果第57-58页
   ·转化菌耐药性研究第58-60页
     ·分离株大肠杆菌质粒提取与转化 DH5α大肠杆菌质粒提取结果第58页
     ·转化细菌质粒上面耐药基因检测第58-59页
     ·转化菌药敏试验结果第59-60页
   ·药物最小抑菌浓度结果第60页
   ·加替沙星与 5 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效果第60-62页
4 讨论第62-64页
   ·分离鉴定第62页
   ·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第62-63页
   ·加替沙星与 5 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效果第63-64页
5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4页
致谢第74-75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干扰素诱导蛋白BST-2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检测
下一篇:一株新城疫病毒强毒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