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0页 |
·问题提出 | 第11-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 第15-18页 |
·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研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理论探讨 | 第20-29页 |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中等职业教育 | 第20-21页 |
·高等职业教育 | 第21页 |
·专业与专业衔接 | 第21-22页 |
·研究相关理论 | 第22-29页 |
·终身教育理念 | 第22-24页 |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与培训 | 第24-26页 |
·认知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资历证书框架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衔接状态分析 | 第29-43页 |
·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衔接历史回顾 | 第29-33页 |
·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状态分析 | 第33-43页 |
·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分析 | 第34-36页 |
·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大类衔接状态分析 | 第36-38页 |
·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状态分析 | 第38-40页 |
·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学习高职专业分析 | 第40-43页 |
第四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模式案例分析 | 第43-57页 |
·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模式 | 第43-46页 |
·模式内涵与特点 | 第43-45页 |
·案例 | 第45-46页 |
·以“3+2”模式为代表的中高职贯通模式 | 第46-49页 |
·模式内涵与特点 | 第46-47页 |
·案例 | 第47-49页 |
·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衔接模式 | 第49-53页 |
·模式内涵与特点 | 第49-50页 |
·案例 | 第50-53页 |
·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要素分析 | 第53-57页 |
·产业需求要素 | 第53页 |
·学生发展要素 | 第53-54页 |
·职业能力要素 | 第54-55页 |
·课程设置要素 | 第55页 |
·专业目录要素 | 第55-56页 |
·其他相关要素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及建议 | 第57-65页 |
·研究结果 | 第57-59页 |
·中高职专业目录保证专业衔接的规范性和可行性 | 第57页 |
·专业衔接要素对不同专业的衔接模式选择和运作呈现不同影响 | 第57-59页 |
·建议 | 第59-64页 |
·进一步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定位 | 第59-60页 |
·建议加快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目录的编制 | 第60-61页 |
·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 | 第61-62页 |
·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的区域布局规划 | 第62-64页 |
·严格衔接模式和试点专业的论证审核 | 第64页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著作 | 第66页 |
论文 | 第66-68页 |
政策文件 | 第68-71页 |
网站资料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