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5页 |
第一节 寄主植物对寄生蜂寄主搜寻行为的影响 | 第13-15页 |
1 植物种类的影响 | 第14-15页 |
2 植物种植方式 | 第15页 |
3 植物形态 | 第15页 |
第二节 寄主对寄生蜂搜寻行为影响 | 第15-18页 |
1 寄主种类 | 第16页 |
2 寄主体型大小 | 第16-17页 |
3 寄主密度的影响 | 第17页 |
4 寄生蜂搜寻过程中寄主信号的利用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寄生蜂搜寻寄主过程中的学习行为 | 第18-24页 |
1 学习行为的定义 | 第19页 |
2 学习的基本类型 | 第19-22页 |
3 学习行为的可塑性 | 第22页 |
4 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5 学习行为的意义 | 第23-24页 |
6 小结 | 第24页 |
第四节 寄生蜂搜寻寄主的行为机制 | 第24-31页 |
1 最优搜寻理论模型 | 第26-27页 |
2 增强效应和衰减效应 | 第27-29页 |
3 Cox比例风险模型 | 第29-31页 |
4 讨论与展望 | 第31页 |
第五节 斑痣悬茧蜂的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1 斑痣悬茧蜂的发生与分布 | 第32页 |
2 斑痣悬茧蜂的形态特征 | 第32页 |
3 主要行为及生物学特性 | 第32-33页 |
第六节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斑痣悬茧蜂的寄生行为及飞行能力的测定 | 第35-44页 |
第一节 斑痣悬茧蜂行为单元的确立 | 第35-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斑痣悬茧蜂飞行能力的测定 | 第39-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3 讨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不同寄主植物对斑痣悬茧蜂搜寻及选择寄主行为的影响 | 第44-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3 讨论 | 第50-53页 |
第四章 不同寄主对斑痣悬茧蜂搜寻选择行为的影响 | 第53-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斑痣悬茧蜂对不同斑块资源的搜寻行为 | 第62-75页 |
第一节 斑痣悬茧蜂对不同寄主密度斑块搜寻的行为机制 | 第62-7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4-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68页 |
3 讨论 | 第68-70页 |
第二节 斑痣悬茧蜂对不同密度斑块的观察试验 | 第70-7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0-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3页 |
3 讨论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斑痣悬茧蜂对不同龄期甜菜夜蛾幼虫的选择行为 | 第75-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0页 |
3 讨论 | 第80-82页 |
第七章 羽化和不同产卵经历对斑痣悬茧蜂寄主搜寻行为的影响 | 第82-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7页 |
3 讨论 | 第87-90页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90-92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