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2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2-54页 |
第一节 分子标记技术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2-34页 |
1 常用 DNA 分子标记的种类和特点 | 第22-27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 第22-23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 第23页 |
·微卫星 DNA | 第23-24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24-25页 |
·表达序列标签 | 第25-26页 |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26-27页 |
2 分子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7-34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7-28页 |
·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亲缘关系的鉴定 | 第29-30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0-31页 |
·数量性状位点定位 | 第31-32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海洋贝类人工雌核发育研究进展 | 第34-45页 |
1 贝类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34-36页 |
2 贝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原理和方法 | 第36-40页 |
·精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 | 第36-38页 |
·卵子染色体的二倍化 | 第38-40页 |
3 雌核发育贝类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 | 第40-42页 |
·贝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物学特性 | 第40-41页 |
·贝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鉴定 | 第41-42页 |
4 雌核发育在贝类遗传育种中的意义和应用 | 第42-45页 |
·快速建立纯系与优良品种培育 | 第42页 |
·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 第42-43页 |
·确定性别决定类型 | 第43页 |
·基因-着丝粒重组 | 第43-45页 |
第三节 着丝粒作图的原理方法与研究进展 | 第45-52页 |
1 水产动物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45页 |
2 着丝粒作图的原理和方法 | 第45-49页 |
3 基因-着丝粒作图研究进展 | 第49-50页 |
4 着丝粒作图的研究意义 | 第50-52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52-54页 |
1 研究目标 | 第52页 |
2 研究内容 | 第52-54页 |
第二章 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及着丝粒作图研究 | 第54-100页 |
第一节 栉孔扇贝微卫星标记多重 PCR 的开发 | 第54-66页 |
0 引言 | 第54-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家系构建及样品固定 | 第55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55-56页 |
·栉孔扇贝微卫星标记筛选 | 第56-58页 |
·PCR 扩增及反应条件优化 | 第58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8-59页 |
2 结果 | 第59-64页 |
·微卫星多重 PCR 在家系鉴定中的应用 | 第59页 |
·微卫星多重 PCR 遗传分离模式 | 第59-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多重 PCR 在家系鉴定中的应用 | 第64-65页 |
·多重 PCR 的无效等位基因与偏分离位点 | 第65-66页 |
第二节 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研究 | 第66-80页 |
0 引言 | 第66-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雌核发育家系的构建 | 第67-69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69-70页 |
·微卫星基因型分析 | 第70页 |
·微卫星-着丝粒遗传距离计算 | 第70-71页 |
2 结果 | 第71-77页 |
·验证孟德尔遗传 | 第71-75页 |
·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鉴定 | 第75页 |
·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分析 | 第75-77页 |
3 讨论 | 第77-80页 |
·孟德尔偏分离 | 第77-78页 |
·无效等位基因 | 第78页 |
·重组率与交叉干涉 | 第78-79页 |
·微卫星-着丝粒作图的意义 | 第79-80页 |
第三节 栉孔扇贝微卫星标记-着丝粒作图及与遗传图谱的整合 | 第80-100页 |
0 引言 | 第80-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作图家系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82页 |
·微卫星基因型分析 | 第82页 |
·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 | 第82-83页 |
·栉孔扇贝连锁群着丝粒定位 | 第83页 |
2 结果 | 第83-94页 |
·验证孟德尔遗传 | 第83-91页 |
·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鉴定 | 第91页 |
·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 | 第91-94页 |
·着丝粒定位 | 第94页 |
3 讨论 | 第94-99页 |
·偏分离标记 | 第94-95页 |
·无效等位基因 | 第95-96页 |
·标记-着丝粒重组率 | 第96页 |
·雌核发育近交固定指数 | 第96-97页 |
·染色体交叉干涉 | 第97-98页 |
·着丝粒作图 | 第98-99页 |
4 结论 | 第99-100页 |
第三章 皱纹盘鲍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及着丝粒作图研究 | 第100-158页 |
第一节 皱纹盘鲍微卫星标记多重 PCR 的开发 | 第100-110页 |
0 引言 | 第100-10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页 |
·家系构建与样品收集 | 第101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101页 |
·皱纹盘鲍微卫星标记筛选 | 第101-102页 |
·微卫星标记优化组合 | 第102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02-103页 |
2 结果 | 第103-108页 |
·微卫星多重 PCR 在家系鉴定中的应用 | 第103页 |
·微卫星多重 PCR 遗传分离模式 | 第103-108页 |
3 讨论 | 第108-110页 |
·多重 PCR 的无效等位基因与偏分离位点 | 第108-109页 |
·多重 PCR 在家系鉴定中的应用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皱纹盘鲍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研究 | 第110-138页 |
0 引言 | 第110-11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5页 |
·雌核发育家系的构建 | 第112-113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113-114页 |
·AFLP 标记分析 | 第114页 |
·标记-着丝粒重组率 | 第114-115页 |
2 结果 | 第115-134页 |
·全基因组扩增 | 第115页 |
·孟德尔分离 | 第115-117页 |
·标记-着丝粒重组率 | 第117-133页 |
·固定指数 | 第133-134页 |
·标记分布 | 第134页 |
3 讨论 | 第134-137页 |
·孟德尔偏分离 | 第134-135页 |
·重组率 y 值分布与交叉干涉 | 第135-136页 |
·AFLP 标记成簇分布 | 第136页 |
·雌核发育近交程度 | 第136-137页 |
4 结论 | 第137-138页 |
第三节 皱纹盘鲍微卫星标记-着丝粒作图及与遗传图谱的整合 | 第138-158页 |
0 引言 | 第138-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9-141页 |
·雌核发育家系的构建 | 第139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139-140页 |
·微卫星 PCR 扩增与作图标记筛选 | 第140页 |
·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分析 | 第140-141页 |
·皱纹盘鲍连锁群着丝粒定位 | 第141页 |
2 结果 | 第141-154页 |
·孟德尔分离 | 第141页 |
·雌核发育家系的鉴定 | 第141-142页 |
·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 | 第142-151页 |
·着丝粒定位 | 第151页 |
·染色体交叉分布与连锁分析 | 第151-154页 |
3 讨论 | 第154-157页 |
·孟德尔偏分离 | 第154-155页 |
·雌核发育近交固定指数 | 第155-156页 |
·重组率分布与交叉干涉强度 | 第156页 |
·着丝粒作图的意义 | 第156-157页 |
4 结论 | 第157-158页 |
第四章 刺参雌核发育二倍体人工诱导及遗传学特性研究 | 第158-181页 |
第一节 刺参雌核发育二倍体人工诱导 | 第158-166页 |
0 引言 | 第1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8-161页 |
·实验材料采集 | 第159页 |
·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 | 第159-160页 |
·DNA 提取及微卫星分析 | 第160-161页 |
2 结果 | 第161-164页 |
·精子遗传失活 | 第161-162页 |
·雌核发育二倍体人工诱导 | 第162-164页 |
3 讨论 | 第164-166页 |
第二节 刺参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研究 | 第166-181页 |
0 引言 | 第166-1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7-170页 |
·雌核发育家系构建 | 第167-168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168-169页 |
·微卫星标记 PCR 扩增与基因型分析 | 第169页 |
·微卫星标记-着丝粒重组率 | 第169-170页 |
2 结果 | 第170-178页 |
·孟德尔分离 | 第170-174页 |
·雌核发育家系的鉴定 | 第174页 |
·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 | 第174-177页 |
·着丝粒定位 | 第177-178页 |
3 讨论 | 第178-180页 |
·孟德尔偏分离 | 第178-179页 |
·雌核发育近交固定指数 | 第179页 |
·重组率与交叉干涉 | 第179-180页 |
·微卫星-着丝粒作图 | 第180页 |
4 结论 | 第180-181页 |
总结 | 第181-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204页 |
致谢 | 第204-205页 |
个人简历 | 第205-206页 |
学术成果 | 第206-207页 |
课题项目支持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