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0-17页 |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 传统收益确定模式及收益表的缺陷 | 第11-12页 |
2. 全面收益报告模式 | 第12-15页 |
3. 我国全面收益信息呈报的必要性和相关建议 | 第15页 |
4.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现状 | 第15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全面收益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全面收益的理论渊源与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收益及相关会计要素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全面收益的理论渊源 | 第17-18页 |
·全面收益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经济学收益 | 第18-19页 |
·全面收益的会计学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收益属性的理论——权益理论 | 第19页 |
·收益确认的理论——当期经营观与总括收益观 | 第19-20页 |
·收益计量的理论——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 | 第20页 |
·收益计量的具体方法——交易法与作业法 | 第20-21页 |
·财务报表勾稽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动因及目标取向 | 第22-28页 |
·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特点和缺陷 | 第22-23页 |
·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动因分析 | 第23-27页 |
·财务目标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是改革的内在动因 | 第24-25页 |
·知识经济时代"软资产"的出现对传统会计收益确定模式的冲击 | 第25-26页 |
·物价剧烈变动对传统会计收益确定模式的影响 | 第26页 |
·金融工具创新带来的挑战 | 第26-27页 |
·呈报全面收益信息——历史的必然选择 | 第27-28页 |
第4章 财务业绩报告改革:全球范围内的考察 | 第28-38页 |
·英国ASB引入"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 | 第28-30页 |
·美国FASB要求报告"全面收益" | 第30-34页 |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提出的已确认利得和损失的方法 | 第34页 |
·G4+1集团建议的财务业绩报告模型 | 第34-35页 |
·国外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共同趋势及不同之处 | 第35-38页 |
·改革的共同趋势 | 第35-36页 |
·改革的不同之处 | 第36-38页 |
第5章 全面收益信息呈报的若干难点分析 | 第38-41页 |
·全面收益的确认 | 第38-40页 |
·全面收益的初始确认与再确认 | 第38-39页 |
·全面收益的确认基础 | 第39页 |
·全面收益的确认标准 | 第39-40页 |
·全面收益的计量 | 第40-41页 |
第6章 对我国全面收益信息呈报的设想 | 第41-56页 |
·我国报告全面收益的必要性 | 第41-43页 |
·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可行性 | 第43-46页 |
·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制度环境剖析 | 第43-44页 |
·会计准则建设方面的新突破 | 第44-46页 |
·新会计准则所体现的全面收益观念的应用现状 | 第46-47页 |
·我国全面收益信息呈报的路径选择及呈报设想 | 第47-52页 |
·进一步完善全面收益相关要素 | 第48页 |
·全面收益报告的三阶段设想 | 第48-52页 |
·改革的渐进性 | 第48-49页 |
·我国应分阶段推行全面收益报告 | 第49-52页 |
第一阶段,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目前的探索形式 | 第49-50页 |
第二阶段,单独编制"第二业绩报表"全面收益表——呈报的过渡阶段 | 第50-51页 |
第三阶段,编报单一的扩展的收益与全面收益表——呈报的终极阶段 | 第51-52页 |
·问题与思索 | 第52-56页 |
·应用全面收益报告可能遇到的问题 | 第53-54页 |
·对全面收益报告的思考及未来展望 | 第54-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