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前言 | 第9-35页 |
1.1 立题依据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34页 |
1.2.1 遗传标记的发展 | 第9-17页 |
1.2.1.1. 形态遗传标记 | 第10页 |
1.2.1.2. 细胞标记 | 第10页 |
1.2.1.3. 生化标记 | 第10-11页 |
1.2.1.4. 分子标记 | 第11-17页 |
1.2.1.5 展望 | 第17页 |
1.2.2 芸薹属作物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1.2.2.1 芸薹属作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8-20页 |
1.2.2.2 对芸薹属作物的比较作图 | 第20-21页 |
1.2.2.3 用于芸薹属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和品种纯度检测 | 第21-27页 |
1.2.2.3.1 芸薹属中重要农艺性状及抗病基因的定位 | 第22-24页 |
1.2.2.3.2 芸薹属作物重要农艺性状汇总 | 第24-27页 |
1.2.3 拟南芥和芸薹属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第27-30页 |
1.2.3.1 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范畴 | 第27页 |
1.2.3.2 拟南芥和芸薹属的基因组同源性比较 | 第27-30页 |
1.2.4 脂肪酸合成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30-33页 |
1.2.4.1 脂肪酸的合成途径 | 第30-31页 |
1.2.4.2. 脂肪酸合成的基因工程 | 第31-32页 |
1.2.4.3 脂肪酸的基因工程 | 第32-33页 |
1.2.4.4 抗逆的脂肪酸基因工程 | 第33页 |
1.2.5 分子进化概况 | 第33-34页 |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34-35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2.1.1 芸薹属 | 第35页 |
2.1.2 拟南芥 | 第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45页 |
2.2.1 DNA提取(CTAB法) | 第35-36页 |
2.2.2 PCR反应条件 | 第36-37页 |
2.2.3 PCR产物非变性聚丙烯酰凝胶电泳 | 第37-38页 |
2.2.4 PCR产物的重新扩增 | 第38页 |
2.2.5 目的片段的克隆 | 第38-41页 |
2.2.6 目的片段的测序 | 第41-42页 |
2.2.7 PCR-Southern | 第42-44页 |
2.2.8 序列同源性比较 | 第44-45页 |
3.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45-69页 |
3.1.1 脂肪酸合成基因标记 | 第45-51页 |
3.1.2 脂肪酸合成基因在大白菜上的分布 | 第51页 |
3.1.3 利用脂肪酸合成基因标记划分的Brassica亲缘关系 | 第51-54页 |
3.2 9 FAE1和FAD2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54-65页 |
3.2.1 部分Sourthern杂交结果 | 第54-55页 |
3.2.2 FAE1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分1 | 第55-65页 |
3.2.2.1 芸薹属FAE1片段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 | 第55-60页 |
3.2.2.2 芸薹属FAD2基因的同源性比较分析 | 第60-65页 |
3.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65-69页 |
3.3.1 利用脂肪酸延长基因的序列比较建立的系统进化树 | 第65-67页 |
3.3.2 利用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2)的序列比较建立的系统进化树 | 第67-69页 |
4. 讨论 | 第69-74页 |
5.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93页 |
附录 | 第93-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作者简介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