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史论文

晚清铁路学堂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绪论第8-16页
 一、选题意义第8-9页
 二、学术史回顾第9-13页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第13-14页
 四、研究对象界定第14-15页
 五、创新与不足第15-16页
第一章 晚清铁路学堂创办的动力结构第16-24页
 第一节 晚清铁路学堂创办的助成力分析第16-20页
  一、近代初期学习西学的社会思潮的涌现第16-17页
  二、洋务运动时期大量新式学堂的创办第17-19页
  三、甲午战后戊戌维新时期对教育的重视第19页
  四、清末学制建立明确的管理规则第19-20页
 第二节 晚清铁路学堂创办的内驱力分析第20-24页
  一、铁路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第20-22页
  二、维护铁路利权第22-24页
第二章 晚清铁路学堂的演变、管理与教学第24-43页
 第一节 晚清铁路学堂的演变第24-34页
  一、官办铁路学堂创办概况第24-29页
  二、各省创办的铁路学堂第29-34页
 第二节 晚清铁路学堂的外部管理考察第34-36页
 第三节 晚清铁路学堂的课堂教学第36-43页
  一、学制与课程设置第37-39页
  二、教学方法考察第39-40页
  三、晚清铁路学堂的教学特色分析第40-43页
第三章 晚清铁路学堂的评价第43-52页
 第一节 晚清铁路学堂的作用第43-45页
  一、铁路学堂对人才的培养第43-44页
  二、成为维护与捍卫利权的一股新的社会力量第44-45页
 第二节 晚清铁路学堂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第45-47页
  一、清政府对私人捐资助学或办学的鼓励第45-46页
  二、学校日常管理要求严格第46页
  三、清末学制建立明确的学堂规定的推动第46-47页
 第三节 晚清铁路学堂创办的局限第47-52页
  一、急功近利的办学心理对培养人才的限制第47-49页
  二、相关管理制度的欠缺对学堂发展的局限第49-50页
  三、政局动乱对铁路学堂办学的掣肘第50页
  四、国家财政匮竭对学堂办学的限制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附录一: 唐山路矿学堂铁路工程、机器科课程表第57-64页
附录二: 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高等班英文两班(甲、乙班)课程表第64-65页
后记第65-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朱熹的教育思想研究--以克服时弊为中心
下一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实证研究--基于盈余应计项目可靠性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