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25页 |
·交通流理论的发展阶段与现状 | 第16-18页 |
·国内外交通流理论分析研究及实践的评价 | 第18-21页 |
·交通流理论的研究范围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21-23页 |
·熵理论应用研究回顾 | 第23-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5-29页 |
第二章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特性和内涵及其演化的基本原理 | 第29-37页 |
·城市交通系统的内涵 | 第29-31页 |
·系统的概念和意义 | 第29页 |
·交通系统的内涵 | 第29-31页 |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基本特性 | 第31-32页 |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演化的基本原理 | 第32-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道路交通系统热力学熵及耗散结构模型 | 第37-52页 |
·道路交通系统的热力学特征 | 第37-38页 |
·李亚甫诺夫定理 李亚甫诺夫函数及其熵 | 第38-43页 |
·李亚甫诺夫定理 | 第38-39页 |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的李亚甫诺夫函数与熵 | 第39-43页 |
·道路交通系统的最小熵产生原理 | 第43-46页 |
·热力学熵及其物理意义 | 第43-44页 |
·广义热力学熵的建立方法 | 第44页 |
·道路交通系统最小熵产生原理 | 第44-46页 |
·道路交通系统热力学熵的描述 | 第46-49页 |
·道路系统热力学熵 | 第46-47页 |
·交通流系统热力学熵 | 第47-48页 |
·交通管理热力学熵 | 第48-49页 |
·道路交通系统的耗散结构模型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城市交通系统状态描述及其演化模型 | 第52-71页 |
·交通场与交通势 | 第52-55页 |
·交通势的建立 | 第52-53页 |
·交通势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页 |
·交通势梯度和相对交通压力 | 第53-54页 |
·固有高势区和随机高势区 | 第54-55页 |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演化的蛛网模型及其混沌解释 | 第55-60页 |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动力学方程中的平衡点和关键点及其混沌与分形特性的讨论 | 第60-66页 |
·事物有限增长的逻辑斯蒂过程 | 第60页 |
·城市道路交通动力学方程及其平衡点的意义 | 第60-62页 |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发展的"三点"模式及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策略 | 第62-65页 |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分形规律 | 第65-66页 |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斯揣勒(Strahler)曲线及其信息熵的计算方法 | 第66-69页 |
·斯揣勒(Strahler)曲线和积分 | 第66-67页 |
·交通系统的斯揣勒(Strahler)曲线和积分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基于热力学熵和动量定理的交通流模型及其交通波模型 | 第71-90页 |
·基于热力学熵的交通流模型 | 第71-77页 |
·城市快速路交通流动态密度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城市快速路交通流动态速度模型的建立 | 第75-77页 |
·基于动力学理论的实际交通流微分方程 | 第77-81页 |
·交通压力 | 第77-78页 |
·实际交通流微分方程 | 第78-80页 |
·基于实际交通流运动方程的格林希尔治(Greenshields)方程的导出 | 第80-81页 |
·基于实际交通流方程的一维线性跟驰模型的导出 | 第81页 |
·交通波的扩张与收缩 | 第81-85页 |
·交通波的扩展(压缩)速率分析和讨论 | 第82-83页 |
·起动波及其消散时间 | 第83-84页 |
·交叉口停车波及排队时间 | 第84-85页 |
·交通波扩展与消散理论在交叉口处的应用 | 第85-88页 |
·排队车辆通过交叉口时间及车辆数的计算 | 第85-86页 |
·交通流通过交叉口的动态分析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六章 城市路网合理性及其可靠性 | 第90-110页 |
·城市路网结构布局合理性及其评价 | 第90-96页 |
·城市路网结构布局的原则 | 第90-91页 |
·城市路网结构布局合理性评价的基本思想 | 第91-92页 |
·路网结构及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2-95页 |
·综合相对评价 | 第95-96页 |
·城市路网可靠性 | 第96-10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7页 |
·城市路网结构及功能 | 第97-98页 |
·OD对路网主通路可靠性 | 第98页 |
·路段可靠性 | 第98-99页 |
·节点(交叉口)可靠性的计算 | 第99-100页 |
·路网主通路可靠性 | 第100页 |
·修正的路网可靠性 | 第100-101页 |
·节点数对路网可靠性影响的定性分析 | 第101-103页 |
·实例分析 | 第103-104页 |
·路径选择风险熵 | 第104-105页 |
·路网系统结构的时效和质量熵 | 第105-109页 |
·路网系统的时效熵 | 第105-107页 |
·路网系统的质量熵 | 第107-108页 |
·路网系统结构的有序度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热力学熵及混沌理论在交通工程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110-130页 |
·交通流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研究 | 第110-123页 |
·基于混沌吸引子的预测原理 | 第110-111页 |
·邻近状态预测模型 | 第111-112页 |
·邻近相点与预测相点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2-115页 |
·加权的一阶线性预测模型 | 第115-118页 |
·一元一阶预测模型的矩阵形式 | 第118-119页 |
·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 第119-123页 |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信息熵的交通影响因素量化排序 | 第123-128页 |
·灰关联度模型 | 第124-125页 |
·灰关联度熵 | 第125页 |
·交通影响因素吻合度 | 第125-126页 |
·应用实例 | 第126-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3页 |
1.论文结论 | 第130-131页 |
2.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31-132页 |
3.论文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