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形成演化机理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1页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3-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第15-28页
     ·多级旋转型滑坡研究综述第16-21页
     ·黄土滑坡研究现状第21-27页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8-29页
   ·本文技术路线第29-31页
第二章 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孕灾地质环境及分布特征第31-61页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第31-43页
     ·宝鸡金台区地质环境条件第31-39页
     ·黑方台地质环境条件第39-43页
   ·研究区滑坡类型统计与分析第43-44页
   ·研究区多级旋转黄土滑坡的发育分布特征第44-50页
     ·滑坡空间分布特征第46-49页
     ·滑坡时间分布特征第49-50页
   ·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的形成影响因素第50-58页
     ·滑坡地形地貌条件第50-52页
     ·滑坡地层岩性和斜坡结构类型第52-56页
     ·地质构造的影响第56-57页
     ·水的控制作用第57-58页
     ·多级旋转型滑坡影响因素分析第58页
   ·本章小结第58-61页
第三章 典型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基本类型及特征研究第61-101页
   ·旋转型黄土滑坡基本类型第61-66页
     ·金台区旋转滑坡类型第61-64页
     ·黑方台旋转滑坡类型第64-66页
   ·多级旋转滑坡变形特征及力学机制分析第66-72页
     ·多级旋转滑坡变形过程第67-68页
     ·多级旋转滑坡力学机制分析第68-72页
   ·多级旋转滑坡形成演化模式分析第72-74页
     ·扩展式旋转滑坡形成演化模式第72-73页
     ·渐灭式旋转滑坡形成演化模式第73-74页
     ·复合式旋转滑坡形成演化模式第74页
   ·典型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实例分析第74-98页
     ·黑方台黄茨滑坡第74-88页
     ·宝鸡金台卧龙寺滑坡第88-92页
     ·宝鸡金台金顶寺滑坡第92-96页
     ·宝鸡金台刘家泉滑坡第96-98页
   ·本章小结第98-101页
第四章 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滑带土试验研究第101-145页
   ·概述第101-102页
   ·上新世硬粘土的物质组成第102-108页
     ·硬粘土的粒度成分第102-104页
     ·硬粘土的粘土矿物成分第104-107页
     ·硬粘土的物理化学性质第107-108页
   ·上新世硬粘土的结构特征第108-114页
     ·硬粘土的宏观结构第108-110页
     ·硬粘土的微观结构第110-114页
   ·上新世硬粘土的物理特性第114-118页
     ·硬粘土的物理性质第114-115页
     ·硬粘土的膨胀性第115-116页
     ·硬粘土的崩解性第116-118页
   ·上新世硬粘土的力学性质第118-128页
     ·硬粘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第119-120页
     ·硬粘土的直剪试验第120-124页
     ·硬粘土的三轴压缩试验第124-128页
   ·上新世硬粘土的流变特性第128-139页
     ·土的流变概述第128-129页
     ·土的典型蠕变特性第129-130页
     ·试验仪器与条件第130-132页
     ·饱和上新世硬粘土三轴蠕变试验结果分析第132-135页
     ·饱和上新世硬粘土流变本构模型建立第135-139页
   ·上新世硬粘土的工程特性与滑坡的关系第139-141页
     ·水一岩物理作用第139-140页
     ·水一岩化学作用第140-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5页
第五章 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第145-189页
   ·概述第145-147页
   ·传统多滑面滑坡稳定性的计算第147-149页
     ·分块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第147-148页
     ·三段式楔形体极限平衡法第148-149页
   ·本章滑坡稳定性计算方法的选取第149-151页
   ·地下水渗流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第151-155页
     ·地下水的影响模式第151-153页
     ·考虑孔隙水压力的滑坡稳定性分析第153-155页
   ·滑坡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第155-159页
     ·现场及室内试验法第155-156页
     ·经验类比法第156页
     ·反分析法第156-157页
     ·多级旋转滑坡不同滑动段强度参数的确定第157-159页
   ·多级旋转滑坡稳定性评价第159-183页
     ·黄茨滑坡稳定性计算第159-169页
     ·卧龙寺滑坡稳定性计算第169-176页
     ·金顶寺滑坡稳定性计算第176-180页
     ·刘家泉滑坡稳定性计算第180-183页
   ·多级旋转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第183-186页
     ·多级旋转滑坡稳定分析方法第183-185页
     ·多级旋转滑坡稳定分析步骤第185-186页
   ·本章小结第186-189页
第六章 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变形演化机制数值分析第189-209页
   ·引言第189-190页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第190-192页
   ·多级旋转滑坡计算模型的建立第192-195页
   ·多级旋转滑坡数值计算结果第195-204页
   ·多级旋转滑坡破坏力学机理分析第204-205页
   ·滑坡稳定性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与极限平衡法的藕合分析第205-206页
   ·本章小结第206-209页
第七章 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成灾风险预测研究第209-217页
   ·滑坡滑移距离的预测方法概述第209-211页
   ·多级旋转滑坡滑移距离的分析第211-212页
   ·多级旋转滑坡风险评估的分析第212-216页
     ·概述第212-213页
     ·滑坡危险性分析第213-214页
     ·滑坡承灾体易损性研究第214-215页
     ·滑坡风险评价第215-216页
   ·本章小结第216-217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217-221页
   ·结论第217-219页
   ·展望第219-221页
参考文献第221-23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33-235页
致谢第235-236页

论文共2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热力学熵和混沌理论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黑河水库坝肩边坡云母石英片岩三轴蠕变机理及蠕变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