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交线网协调性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主要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城市公交线网协调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5-24页 |
| ·三种公交方式的特性及客流分析 | 第15-16页 |
| ·公交线网系统协调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 第16-17页 |
| ·协调的基本概念 | 第16页 |
| ·城市公交线网协调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 ·城市公交线网协调的影响因素及涵义 | 第17-19页 |
| ·协调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18页 |
| ·城市公交线网协调的涵义及协调原则 | 第18-19页 |
| ·城市公交线网协调目标分析 | 第19-22页 |
| ·从系统的协调主体看 | 第19-20页 |
| ·从系统的协调层次看 | 第20-22页 |
| ·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交线网协调模式研究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划研究 | 第24-36页 |
|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要点的确定 | 第24页 |
| ·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分析 | 第24-30页 |
| ·合理设置站间距的必要性分析 | 第25页 |
| ·站间距确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6页 |
| ·站距优化模型研究 | 第26-30页 |
|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研究 | 第30-35页 |
|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规划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30-31页 |
|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规划原则 | 第31-32页 |
| ·客流换乘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32-34页 |
| ·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等级的确定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协调轨道交通的BRT 线网规划研究 | 第36-47页 |
| ·BRT 的优势及潜在问题 | 第36-38页 |
| ·BRT 的优势 | 第36-37页 |
| ·BRT 的潜在问题 | 第37-38页 |
| ·BRT 与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线网的相互关系分析 | 第38-40页 |
| ·BRT 与轨道交通线网 | 第38-39页 |
| ·BRT 与常规公交线网 | 第39-40页 |
| ·BRT 线网规划研究 | 第40-46页 |
| ·城市BRT 线网的合理结构及适用范围 | 第40-41页 |
| ·快速公交线路设置条件与原则 | 第41-42页 |
|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BRT 线网规划方法 | 第42-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协调轨道交通和BRT 的常规公交线网调整 | 第47-56页 |
| ·调整的目标与原则 | 第47-49页 |
| ·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 第47页 |
| ·调整的目标 | 第47-48页 |
| ·调整的原则及流程 | 第48-49页 |
| ·常规公交线网的调整方法 | 第49-51页 |
| ·公交站点的调整 | 第49-50页 |
| ·公交线路的调整 | 第50页 |
| ·公交线网的优化 | 第50-51页 |
| ·常规公交线网调整的关键技术 | 第51-55页 |
| ·公交客流O—D 矩阵的修整 | 第51-53页 |
| ·常规公交起讫点的确定方法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城市公交线网协调评价方法研究 | 第56-65页 |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56-57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7-58页 |
| ·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58-62页 |
|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2-64页 |
| ·灰关联度和嫡的概念 | 第62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七章 重庆市公交线网规划协调性分析 | 第65-76页 |
| ·重庆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 | 第65-68页 |
| ·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思路 | 第65-67页 |
|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走向 | 第67-68页 |
| ·重庆市BRT 线路线路规划方案 | 第68-69页 |
| ·重庆公交线网协调性分析 | 第69-75页 |
| ·轨道交通线网分析 | 第69-71页 |
| ·BRT 线网分析 | 第71-72页 |
| ·协调轨道交通和BRT 的常规公交线网调整方案 | 第72-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76-78页 |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6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76-77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的问题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