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国家法、宪法论文

论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

中文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引言第14-16页
第一章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释义第16-21页
 一、流动儿童的范围第16页
  (一)、流动儿童的年龄应当是6至14周岁或7到15周岁第16页
  (二)、流动儿童随父母或监护人共同流入居住地第16页
  (三)、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第16页
 二、受教育权的定义第16-20页
  (一) 受教育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第18页
  (二) 受教育权的义务相对人主要是国家第18-19页
  (三) 受教育权的实现途径是国家提供均等的条件和机会第19页
  (四) 受教育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第19页
  (五) 受教育权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19-20页
 三、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界说第20-21页
  (一)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含义第20页
  (二)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要素第20-21页
第二章、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性质第21-26页
 一、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权利第21-22页
  (一) 国际法把受教育权确定为权利第21页
  (二) 我国宪法规定了受教育权的权利性质第21-22页
 二、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基本权利第22-23页
  (一) 基本权利的法律特性第22-23页
  (二)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特征第23页
 三、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既是社会权利,也是自由权利第23-26页
  (一) 社会权与自由权的关系第23-24页
  (二) 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社会权利第24-25页
  (三) 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自由权第25-26页
第三章、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内容第26-32页
 一、受教育机会权第27-28页
  (一) 入学升学机会权第27页
  (二) 受教育的选择权第27页
  (三) 学生身份权第27-28页
 二、受教育条件权第28-29页
  (一) 教育条件建设请求权第28-29页
  (二) 教育条件利用权第29页
  (三) 获得教育资助权第29页
 三、学习成功权第29-30页
  (一) 获得公正评价权第29-30页
  (二) 获得学业证书权第30页
 四、人格尊严不受侵害权第30页
  (一) 人格尊严不受侵害权的含义第30页
  (二) 人格尊严不受侵害权的法律依据第30页
 五、申诉和控告权第30-32页
  (一) 申诉权第30-31页
  (二) 控告权第31-32页
第四章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现状第32-41页
 一、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与当地儿童不平等第32-36页
  (一) 流动儿童的入学率不断提高,仍低于当地儿童第32-33页
  (二) 公立学校成为流动儿童就学的主要途径,仍有部分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第33-34页
  (三) 流动儿童的学习条件不断改善,但不及当地儿童第34页
  (四) 流动儿童遭受学校和同伴的双重歧视第34-35页
  (五) 流动儿童继续教育困难重重第35-36页
 二、教育法律体系有待完善第36-38页
  (一) 我国已形成完整的教育法律体系第36-37页
  (二) 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第37-38页
 三、执法部门对法律的执行不统一第38-39页
  (一) 地方利益影响法律的执行第38-39页
  (二) 当前的教育财政体制影响法的执行第39页
 四、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救济渠道不通畅第39-41页
  (一)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救济渠道第39-40页
  (二)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救济渠道存在的问题第40-41页
第五章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第41-56页
 一、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必要性第41-43页
  (一) 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宪法和国际法的要求第41-42页
  (二) 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其社会权性质的要求第42页
  (三) 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事实的要求第42-43页
 二、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事前保障第43-49页
  (一) 立法机关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第43-45页
  (二) 行政机关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第45-49页
 三、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事后保障第49-56页
  (一)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行政诉讼救济第50-51页
  (二)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民事诉讼救济第51-53页
  (三)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宪法诉讼救济第53-56页
结束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致谢第61-6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庭教育权保护研究
下一篇:辽宁卫星制药营销渠道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