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论文

东汉单字为训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绪论第9-18页
 一、选题缘起第9页
 二、写作构思第9-10页
 三、关于论文的几点说明第10-11页
 四、关于语料的几点说明第11-13页
 五、本课题研究概况第13-16页
 六、具体研究方法第16-18页
第一章 理论与方法的择定第18-26页
 第一节 关于传统训诂学的方法和贡献第18-24页
  一、从释义方式考察其释义特点及语言学价值第18-20页
  二、从释义条例看词义分析之价值第20-23页
  三、词义发展观第23-24页
  四、具体语境义之分析的语用学特点与价值第24页
 第二节 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应用第24-26页
  一、词库和释义元语言理论第24-25页
  二、认知语言学与韵律学理论第25页
  三、义素分析理论第25-26页
第二章 单字为训释义方式的考察第26-69页
 第一节 单字为训之释义方式第26-30页
  一、单字为训的形式第26-30页
   (一) 随文释义单字为训的形式第26-29页
   (二) 《说文解字》单字为训的形式第29-30页
  二、单字为训的语义关系第30页
 第二节 高注常用单字为训的考察第30-50页
  一、“A(者),B(也)”第31-33页
  二、“A,B貌”第33-36页
  三、“A(者),犹B(也)”第36-50页
 第三节 《说文解字》单字为训的考察第50-63页
  一、“貌”用于名词后的考察第50-53页
  二、a_2:“A_1,B也”与k_2:“A_2,B貌”的异同第53-61页
  三、n_2:“A,B意”第61-63页
 第四节 高注和《说文解字》单字为训的比较第63-68页
  一、释词对象和功能的比较第63-64页
  二、释义方式的比较第64页
  三、训释词选择的比较第64-65页
  四、释义主观性的比较第65-68页
 本章结语第68-69页
第三章 释义元语言研究第69-115页
 第一节 随文释义之释义元语言第69-78页
  一、常用性第73-74页
  二、多义性第74页
  三、原型性第74-78页
 第二节 《说文》释义元语言的分析第78-88页
  一、训释词的频率第78-80页
  二、《说文》训释词的特点第80-88页
 第三节 《说文》释义与文献随文释义形式的比较第88-114页
  一、被释词相同而训释词亦同第88-98页
  二、被训词相同而释义词有别第98-111页
  三、被释词不同而释义词相同之释义比较第111-114页
 本章结语第114-115页
第四章 单字为训之汉语史的考察第115-152页
 第一节 汉语双音化的综述第115-121页
 第二节 单字为训构成复合词的条件第121-127页
  一、复合词的界定第121-122页
  二、同义词的界定第122页
  三、同义并列成词的条件第122-127页
 第三节 同义并列连用的汉语史考察第127-147页
  一、关于单字为训与同义并列词之间的关系第128-129页
  二、关于被释词和释义词文献并列连用之考察第129-146页
  三、单字为训与并列式关系的分析第146-147页
 第四节 单字为训构成语义结构类型第147-151页
 本章结语第151-152页
结语第152-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机/无机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新蔡葛陵楚简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