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内生真菌的初步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 ·黄芩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 ·黄芩的形态特征 | 第10页 |
| ·黄芩资源分布 | 第10-11页 |
| ·黄芩的主要药用成分 | 第11页 |
| ·黄芩的药理作用 | 第11-12页 |
| ·黄芩活性成分的检测鉴定方法 | 第12-13页 |
| ·内生真菌研究概述 | 第13-21页 |
| ·内生真菌的概念 | 第13-14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的普遍性及其生物多样性 | 第14页 |
| ·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的关系 | 第14-16页 |
| ·内生真菌对天然产物的结构转化 | 第16页 |
|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成分机制 | 第16-17页 |
|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17-20页 |
| ·内生真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0-21页 |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黄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2-26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 ·材料 | 第22页 |
| ·试剂 | 第22页 |
| ·培养基 | 第22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 ·结果 | 第23-24页 |
| ·讨论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黄芩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的研究 | 第26-30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6-27页 |
| ·材料 | 第26页 |
| ·试剂 | 第26页 |
| ·仪器 | 第26-27页 |
| ·培养基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 ·待测内生真菌菌株的液体发酵培养 | 第27页 |
| ·供试指示细菌菌悬液的制备 | 第27页 |
| ·内生真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27页 |
| ·结果 | 第27-29页 |
| ·讨论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产活性成分黄芩苷内生真菌的筛选 | 第30-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实验材料和标准品 | 第30页 |
| ·试剂 | 第3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页 |
|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第30-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发酵液的预处理 | 第31页 |
| ·薄层层析分析法(TLC)初筛产黄芩苷的菌株 | 第31页 |
| ·HPLC法复筛产黄芩苷的菌株 | 第31-32页 |
| ·结果 | 第32-34页 |
| ·TLC法初筛产黄芩苷菌株的结果 | 第32-33页 |
| ·HPLC法复筛产黄芩苷菌株的结果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第五章 产黄芩苷内生真菌菌株的鉴定 | 第36-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 ·试剂 | 第36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 ·产黄芩苷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36-37页 |
| ·产黄芩苷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7-38页 |
| ·结果 | 第38-43页 |
| ·产黄芩苷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38-40页 |
| ·产黄芩苷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40-43页 |
| ·讨论 | 第43-44页 |
| 第六章 产黄芩苷内生真菌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4-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菌株来源 | 第44页 |
| ·培养基 | 第44页 |
|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第44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4-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 ·黄芩苷紫外吸收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5页 |
|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第45页 |
| ·发酵条件的单因素选择 | 第45-46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6页 |
| ·优化前后菌株生物量和黄芩苷含量的变化 | 第46-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8页 |
| ·黄芩苷标品紫外吸收标准曲线 | 第47页 |
|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第47-51页 |
| ·发酵条件的单因素选择 | 第51-54页 |
| ·发酵条件的正交优化 | 第54-56页 |
| ·优化前后菌株生物量和黄芩苷产量的变化 | 第56-58页 |
| 第七章 小结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