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遗传多样性对白粉病及其致病菌群体的影响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3页
 1.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第10-11页
     ·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第10页
     ·近些年小麦白粉病逐步加重的原因第10-11页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第11页
 2.品种混合的控病增产作用研究第11-14页
     ·混系品种的概念第11-12页
     ·品种混合对病害控制的作用第12-13页
     ·混合品种的增产稳产作用研究第13-14页
     ·混系品种的控病机制研究第14页
 3.病原菌群体的多样性研究第14-19页
     ·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第14-15页
     ·病原菌群体的毒性监测第15页
   ·病原菌多样性的分子检测第15-18页
     ·混合种植田病菌的群体结构研究第18-19页
 4.我国小麦白粉菌的多样性研究第19-21页
     ·我国小麦白粉菌的遗传进化和群体多样性第19-20页
   ·分子标记在我国小麦白粉菌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第20-21页
 5.分子标记ISSR在植物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第21-22页
     ·品种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第21页
     ·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1-22页
 6.本研究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第22-23页
第二章 混系品种对小麦白粉病的控制和增产作用研究第23-30页
 1.材料与方法第23-24页
     ·试验材料第23页
     ·试验方法第23-24页
       ·田间试验设计第23页
       ·菌种的扩繁第23页
       ·田间接种第23页
       ·田间调查、取样及后期产量分析第23-24页
 2.数据分析第24页
     ·病情指数和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的计算第24页
     ·田间病害流行速率计算第24页
     ·数据的方差分析第24页
     ·混系处理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产量、千粒重理论值的估算第24页
 3.结果与分析第24-28页
     ·不同处理田间病情发展的比较第24-25页
     ·不同处理田间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和流行速率r的比较第25-26页
     ·混系处理田间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理论值和实际值的比较第26页
     ·不同处理产量和千粒重的比较分析第26-27页
     ·混系处理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的比较第27页
     ·混系处理实际千粒重与理论千粒重的比较第27-28页
 4.讨论第28-30页
     ·关于混系品种的控病效果第28-29页
     ·关于混系品种的增产作用第29-30页
第三章 小麦白粉菌ISSR分子标记体系构建及其分离菌株的多样性分析第30-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3页
   ·供试材料第30-31页
   ·试验方法第31-33页
     ·小麦白粉菌的纯化和扩繁第31页
     ·小麦白粉菌的毒性鉴定第31页
     ·各菌株DNA的提取第31-32页
     ·小麦白粉菌ISSR扩增体系的优化第32-33页
     ·各引物退火温度的优化和多态引物的筛选第33页
     ·小麦白粉菌ISSR多样性与毒性多样性的关系比较第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41页
   ·PCR正交直观分析第33-34页
   ·PCR各因素的水平渐进调试优化第34-37页
   ·各引物退火温度的优化和多态性引物的筛选第37-38页
   ·21个小麦白粉菌的毒性鉴定结果第38-40页
   ·小麦白粉菌的ISSR多样性与毒性的关系第40-41页
 3.讨论第41-42页
   ·关于ISSR—PCR体系建立第41页
   ·关于ISSR标记的多态性和稳定性第41页
   ·关于小麦白粉菌DNA遗传多样性与毒性的关系第41-42页
第四章 多样性田间小麦白粉菌的群体结构研究第42-48页
 1.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供试样品第42页
   ·实验方法第42-43页
     ·田间采集样本的纯化、扩繁以及菌株DNA的提取第42页
     ·ISSR—PCR扩增第42-43页
     ·结果与检测第43页
     ·ISSR聚类分析第43页
 2.结果与分析第43-46页
   ·ISSR扩增结果第43-44页
   ·混合种植田间小麦白粉病菌的群体结构分析第44-45页
   ·多样性田间白粉菌的优势宗群分析第45-46页
 3.讨论第46-48页
第五章 讨论第48-51页
 1.混系品种的控病效果第48页
 2.混系品种的增产作用第48页
 3.品种混合种植对病原菌群体多样性的影响第48页
 4.ISSR分子标记在小麦白粉菌多样性研究中的前景第48-49页
 5.关于小麦白粉菌DNA遗传多样性与毒性的关系第49页
 6 试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49-51页
     ·关于田间样品的的分离、繁殖和保存第49页
     ·关于小麦白粉菌DNA的提取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8页
附录第58-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声乐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性
下一篇:视唱练耳学习动机分析及其激发策略研究--以福州市四所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