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引论: 心理学视野中的《诗经》探索 | 第14-18页 |
第一部分 | 第18-70页 |
第一章 复杂性中的探索:有关《诗经》研究的总结与分析 | 第18-41页 |
一、《诗经》研究的复杂性 | 第18-19页 |
二、《诗经》的定义与理解 | 第19页 |
三、《诗经》系统及相关研究分析 | 第19-36页 |
(一) 《诗经》文本 | 第19-24页 |
(二) 《诗经》诗篇的创作者 | 第24-26页 |
(三) 听众与读者 | 第26-29页 |
(四) 编辑者 | 第29-30页 |
(五) 教育者 | 第30-31页 |
(六) 表演者 | 第31页 |
(七) “诗”作为一种形式的标准和概念框架 | 第31-34页 |
(八) 产生诗篇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 第34页 |
(九) 接受诗篇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 第34-35页 |
(十) 《诗经》研究者 | 第35-36页 |
四、国外《诗经》研究现状 | 第36-38页 |
五、有关《诗经》的心理学研究 | 第38-40页 |
六、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二章 困境与出路:当代《诗经》研究面临的问题与研究的新方向 | 第41-56页 |
一、《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 | 第41-44页 |
(一) 版本的不确定性 | 第41页 |
(二) 视觉符号的不确定性 | 第41-42页 |
(三) 声音符号的不确定性 | 第42-43页 |
(四) 文本内容的不确定性 | 第43-44页 |
(五) 文本形式的相对确定性 | 第44页 |
二、如何对待历史文献与“地下证据” | 第44-45页 |
三、关于《诗经》中诗歌的起源观点的不统一 | 第45-49页 |
(一) “周诗说”及其疑点 | 第45-47页 |
(二) “原始诗歌说”及其困惑 | 第47-49页 |
四、《诗经》研究能否达到客观性 | 第49-52页 |
五、国外关于《荷马史诗》的研究新范式 | 第52-54页 |
(一) David Rubin对“史诗、民谣和数数韵”的研究 | 第52-53页 |
(二) Minchin对《荷马史诗》的研究 | 第53-54页 |
六、心理的客观性:《诗经》研究的新方向 | 第54-55页 |
七、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心理学视野中的探索:研究问题的形成、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 | 第56-70页 |
一、研究问题的形成 | 第5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56-61页 |
(一) 《诗经》数据库:历史记忆与超越历史的记忆 | 第56-58页 |
(二) 人类记忆功能:书面创作和口语传统 | 第58-59页 |
(三) 研究假设 | 第59-61页 |
三、《诗经》文本数据库分析 | 第61-63页 |
(一) 属于历史记忆的诗篇 | 第62页 |
(二) 属于文化记忆的诗篇 | 第62-63页 |
四、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 | 第63-67页 |
(一) 结构性观察法 | 第63-64页 |
(二) 认知诗学阐释 | 第64-66页 |
(三) 分析心理学理论 | 第66-67页 |
五、《诗经》与心理治疗: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67-70页 |
第二部分 | 第70-178页 |
第四章 复述和变化:对《诗经》的结构性观察研究 | 第70-92页 |
一、“复述和变化”与“重章叠唱” | 第70-73页 |
二、编码方案 | 第73-78页 |
(一) 确定观察类目 | 第73-76页 |
(二) 设计编码记录表 | 第76-77页 |
(三) 多方观察者 | 第77页 |
(四) 编码计划的信度 | 第77-78页 |
三、观察结果 | 第78-81页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81-91页 |
(一) 创作语法和倾听语法 | 第81-82页 |
(二) 《诗经》中呈现的8种创作语法 | 第82-88页 |
(三) 8种创作语法之间的差异 | 第88-91页 |
五、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对抗遗忘:《诗经》诗歌形式发生与记忆 | 第92-120页 |
一、关于诗歌的起源 | 第92-93页 |
二、“立言”与“不朽” | 第93-94页 |
三、当代认知科学关于记忆的研究 | 第94-96页 |
(一) 记忆系统的结构 | 第94-95页 |
(二) 记忆系统的过程 | 第95-96页 |
(三) 记忆与遗忘 | 第96页 |
四、对抗遗忘:诗歌形式的产生 | 第96-117页 |
(一) 声音、编码与加工水平理论 | 第98-101页 |
(二) 意象与双重编码理论 | 第101-104页 |
(三) 复述、押韵与语音回路模型 | 第104-113页 |
(四) 即兴表演与长时记忆中的提取 | 第113-115页 |
(五) 人名与记忆阻滞 | 第115-117页 |
五、小结 | 第117-120页 |
第六章 诗言志:《诗经》与真实生活中的记忆 | 第120-147页 |
一、真实生活中的记忆研究 | 第120-135页 |
(一) 前瞻性记忆 | 第122-125页 |
(二) 语义记忆与情节记忆 | 第125-128页 |
(三) 自传体记忆 | 第128-132页 |
(四) 闪光灯记忆 | 第132-135页 |
二、《诗经》中的主题与真实生活记忆 | 第135-145页 |
(一) 前瞻性记忆叙事 | 第137-138页 |
(二) 创作语义记忆叙事 | 第138-139页 |
(三) 个人情节记忆叙事 | 第139-141页 |
(四) 自传体语义记忆叙事 | 第141-142页 |
(五) 自传体情节记忆叙事与自传体记忆叙事 | 第142-145页 |
(六) 闪光灯记忆叙事 | 第145页 |
三、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七章 文化心灵的自性化:《诗经》与文化无意识探索 | 第147-178页 |
一、记忆的萌芽、神话与集体无意识 | 第147-150页 |
二、文化和历史记忆、《诗经》与文化无意识 | 第150-155页 |
三、《诗经》与文化情结 | 第155-162页 |
(一) 遗弃情结 | 第158页 |
(二) 抱怨情结 | 第158-159页 |
(三) 厌世情结 | 第159-160页 |
(四) 焦虑情结 | 第160-161页 |
(五) 孤独情结 | 第161页 |
(六) 及时行乐情结 | 第161-162页 |
四、《诗经》中的文化原型内容 | 第162-174页 |
(一) 文化人格面具 | 第163-167页 |
(二) 文化阴影 | 第167-170页 |
(三) 文化阿尼玛/阿尼姆斯 | 第170-172页 |
(四) 文化自性 | 第172-174页 |
五、和谐社会与文化心灵的自性化 | 第174-176页 |
(一) 整合文化阴影 | 第175-176页 |
(二) 消解对文化人格面具的过分认同 | 第176页 |
(三) 文化自性的协调与促进 | 第176页 |
六、小结 | 第176-178页 |
第三部分 | 第178-183页 |
总结:《诗经》与文化自传体记忆 | 第17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5页 |
后记 | 第195-1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197-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