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教学开发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第一节 问题的发现 | 第17-24页 |
一、广阔的背景 | 第17-22页 |
(一) 国际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 第18-19页 |
(二)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 第19-20页 |
(三) 我国初中教学现状扫描 | 第20-22页 |
二、国内外环境的理性思索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与方法 | 第24-29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5页 |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25-26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2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一) 文献法 | 第26页 |
(二) 比较法 | 第26-27页 |
(三) 经验总结法 | 第27页 |
四、研究范围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导向型自主学习的概念 | 第29-47页 |
第一节 国内外导向型自主学习的概念研究 | 第29-40页 |
一、导向型自主学习的缘起 | 第29-31页 |
二、国外学者对导向型自主学习的研究 | 第31-36页 |
(一) 塔福的贡献 | 第32页 |
(二) 英美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32-35页 |
(三) 国外几个常用术语的概念辨析 | 第35-36页 |
三、国内学者对导向型自主学习的研究 | 第36-40页 |
(一) 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37-39页 |
(二) 国内几个常用术语的概念辨析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导向型自主学习的重新阐释 | 第40-47页 |
一、命名缘由 | 第40-42页 |
二、中西文化差异与青少年学习心理发展 | 第42-45页 |
(一) 西方文化背景 | 第43页 |
(二) 中国文化背景 | 第43-44页 |
(三) 青少年学习心理发展 | 第44-45页 |
三、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定义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导向型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 | 第47-66页 |
第一节 基本假设与学习者特征 | 第47-52页 |
一、基本假设 | 第48-50页 |
(一) 格里芬的三种假设 | 第48页 |
(二) 诺尔斯的六种假设 | 第48-50页 |
二、学习者的特征 | 第50-52页 |
(一) 有学习倾向 | 第50页 |
(二) 能计划学习 | 第50-51页 |
(三) 需外部支持 | 第51页 |
(四) 能整合环境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基本原理 | 第52-57页 |
一、诺尔斯的学习契约论 | 第52-53页 |
二、马齐络的三种学习说 | 第53-54页 |
三、加维斯的九个过程要素论 | 第54页 |
四、朗恩的三维度—四要素说 | 第54-55页 |
五、格罗的四个阶段论 | 第55-57页 |
第三节 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 | 第57-61页 |
一、过程模式 | 第57-58页 |
二、个人发展模式 | 第58-60页 |
三、个人责任模式 | 第60-61页 |
第四节 导向型自主学习理论的反思与启示 | 第61-66页 |
一、导向型自主学习理论的反思 | 第61-62页 |
二、导向型自主学习理论的启示 | 第62-66页 |
(一) 关于学生 | 第63页 |
(二) 关于教学目的 | 第63页 |
(三) 关于教学内容 | 第63-64页 |
(四) 关于教学方法 | 第64页 |
(五) 关于教学环境 | 第64页 |
(六) 关于教学反馈 | 第64-65页 |
(七) 关于教师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导向型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66-86页 |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66-71页 |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67-68页 |
二、罗杰斯的意义学习 | 第68-69页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启示 | 第69-71页 |
(一) 以学生为中心 | 第69-70页 |
(二) 创设问题情境 | 第70页 |
(三) 利用学习资源 | 第70页 |
(四) 倡导合作学习 | 第70-71页 |
(五) 增强情感互动 | 第71页 |
第二节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 第71-79页 |
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 第72-73页 |
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 第73-74页 |
三、青少年需要情感发展 | 第74-76页 |
四、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 | 第76-77页 |
五、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对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启示 | 第77-79页 |
(一) 适应青少年心理发展 | 第77-78页 |
(二) 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 第78页 |
(三) 满足青少年的需要与情感 | 第78-79页 |
(四) 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 第79页 |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群体理论 | 第79-86页 |
一、群体理论 | 第79-83页 |
(一) 小群体概念 | 第79-80页 |
(二) 群体的规模 | 第80-82页 |
(三) 群体凝聚力 | 第82-83页 |
二、群体理论对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启示 | 第83-86页 |
(一) 建立有效的组织 | 第83-84页 |
(二) 关照大规模群体 | 第84页 |
(三) 畅通信息渠道 | 第84页 |
(四) 形成群体凝聚力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开发 | 第86-113页 |
第一节 自主互动教学组织形式的系统建构 | 第86-95页 |
一、基本概念与内部结构 | 第87-91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87页 |
(二) 基本结构 | 第87-88页 |
(三) 基本要素 | 第88-91页 |
二、基本特性 | 第91-93页 |
(一) 稳定性 | 第91-92页 |
(二) 层次性 | 第92页 |
(三) 动态性 | 第92-93页 |
(四) 相对性 | 第93页 |
(五) 自主性 | 第93页 |
三、基本功能 | 第93-95页 |
(一) 促进自我教育 | 第94页 |
(二) 提升知识学习 | 第94页 |
(三) 促进经验转化 | 第94-95页 |
(四) 培育优良品格 | 第95页 |
(五)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 第95页 |
第二节 自主互动教学组织形式的过程模式 | 第95-104页 |
一、形成条件 | 第95-98页 |
(一) 学生有学习需要 | 第96页 |
(二) 良好的学习环境 | 第96-97页 |
(三) 融多重目的于教学过程 | 第97页 |
(四) 乐于参加学习活动 | 第97页 |
(五) 利用原有学习经验 | 第97-98页 |
(六) 拥有学习成功感 | 第98页 |
二、建构过程 | 第98-101页 |
(一) 精心组建阶段 | 第98-99页 |
(二) 逐步成熟阶段 | 第99-100页 |
(三) 自主运行阶段 | 第100页 |
(四) 巩固发展阶段 | 第100-101页 |
三、优化自主互动教学组织形式 | 第101-104页 |
(一) 整体的优化 | 第101-102页 |
(二) 多层次优化 | 第102-103页 |
(三) 需要的满足 | 第103-104页 |
第三节 自主互动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策略 | 第104-113页 |
一、确定学习目标 | 第104-105页 |
二、培养良好学习气氛 | 第105-107页 |
(一) 准备学习材料 | 第106页 |
(二) 调节物质环境 | 第106-107页 |
(三) 重视第一印象 | 第107页 |
三、开展学习活动 | 第107-108页 |
四、因材施教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步 | 第108-113页 |
(一) 培养科代表 | 第109-110页 |
(二) 促进辅导生 | 第110页 |
(三) 教育发展生 | 第110-111页 |
(四) 关爱重点发展生 | 第111-113页 |
结束语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2页 |
后记 | 第122-125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