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社会背景视角下的苏轼书法嬗变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五代遗风与北宋初文化艺术的传统承袭 | 第9-14页 |
一、北宋初政治文化状况 | 第9页 |
二、对旧儒学的延续和重整 | 第9-10页 |
三、北宋初书法风习 | 第10-12页 |
(一) 唐、五代书法遗风 | 第10-11页 |
(二) 趋时迎合之风渐兴 | 第11-12页 |
四、苏轼的书法特征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北宋中期社会改革与苏轼书法的激变 | 第14-22页 |
一、政治变革与苏轼的主张 | 第14-15页 |
(一) 庆历新政 | 第14-15页 |
(二) “王安石变法”中的苏轼 | 第15页 |
二、新儒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第15-17页 |
三、“乌台诗案”与苏轼书法风格的突变 | 第17-20页 |
(一) “乌台诗案”事件 | 第18页 |
(二) 《梅花诗帖》的书法风格 | 第18-19页 |
(三) 《黄州寒食诗帖》的书法风格 | 第19-20页 |
(四) “东坡居士”的由来 | 第20页 |
四、“尚意”书风初成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北宋晚期政风动荡与宋代尚意书风 | 第22-29页 |
一、元祐更化 | 第22-23页 |
二、苏轼对禅宗的参悟 | 第23-24页 |
三、苏轼的“尚意”书论 | 第24-25页 |
四、黄庭坚的书法创造 | 第25-26页 |
五、博古出新的米芾 | 第26-27页 |
六、苏、黄、米的书法审美特征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尚意书风的再认识对建构当代书法的积极意义 | 第29-32页 |
一、当代对意态书法的解读 | 第29页 |
二、多维的角度理解“意”书法 | 第29-30页 |
三、建构厚实多维的书法理论体系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