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放电光催化去除模拟烟气中SO2的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二氧化硫的排放标准与控制目标 | 第10-11页 |
| ·二氧化硫的危害 | 第11-12页 |
|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 第11页 |
| ·对植物和生态的危害 | 第11页 |
| ·酸雨的危害 | 第11-12页 |
| ·烟气脱硫方法 | 第12-18页 |
| ·几种传统的烟气脱硫技术 | 第12-14页 |
| ·等离子体脱硫工艺的发展 | 第14-18页 |
|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9-21页 |
|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2章 微放电光催化脱硫的实验装置设计 | 第21-29页 |
| ·微放电光催化脱硫的方案设计 | 第21页 |
| ·反应装置的设计 | 第21-25页 |
| ·反应器参数的确定 | 第21-23页 |
| ·填料的选择及制备 | 第23-24页 |
| ·填料负载效果分析 | 第24-25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页 |
| ·实验流程 | 第25-26页 |
| ·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 ·操作流程 | 第27-29页 |
| 第3章 微放电光催化空载实验研究 | 第29-36页 |
| ·臭氧生成原理 | 第29-30页 |
| ·O_3/UV系统产生羟基的高级氧化过程 | 第30-31页 |
| ·臭氧浓度的测定及分析 | 第31-34页 |
| ·实验系统 | 第31-32页 |
| ·臭氧浓度的测定 | 第32-33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3-34页 |
| ·填充床反应器内介质球表面的电场分析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微放电光催化脱硫的实验研究 | 第36-49页 |
|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第36-41页 |
| ·电源电压与脱硫率的关系 | 第36-37页 |
| ·气体流量与脱硫率的关系 | 第37-39页 |
| ·SO_2初始浓度与去除率的关系 | 第39-40页 |
| ·含水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0页 |
| ·填料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脱硫产物分析及催化剂的再生 | 第41-42页 |
| ·脱硫产物的分析 | 第41-42页 |
| ·催化剂的再生 | 第42页 |
| ·微放电光催化脱硫机理 | 第42-47页 |
| ·等离子体简介 | 第42-43页 |
| ·微放电方法脱除SO_2的机理 | 第43-44页 |
| ·TiO_2光催化氧化的基本原理 | 第44-46页 |
| ·TiO_2光催化脱降SO_2的机理 | 第46-47页 |
| ·协同作用脱除SO_2的机理 | 第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5章 脱硫实验条件优化分析 | 第49-55页 |
| ·试验因素范围的确定 | 第49页 |
| ·回归正交试验设计 | 第49-54页 |
| ·因素水平编码 | 第49-50页 |
| ·正交组合设计及二次项的中心化 | 第50-51页 |
| ·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51-52页 |
| ·回归方程及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 第52-53页 |
| ·失拟性检验 | 第53-54页 |
| ·方程的回代 | 第54页 |
| ·最优方案的确定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