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的社会学研究--以南京某高校大学生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12页 |
| 1、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10-11页 |
| 2、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21页 |
| ·文化认同理论及研究概述 | 第12-17页 |
| ·文化认同的基本问题 | 第12-14页 |
| ·关于文化认同的研究回顾 | 第14-17页 |
| ·相关理论的释述 | 第17-21页 |
| ·社会文化冲突理论 | 第17页 |
| ·社会文化控制理论 | 第17页 |
| ·社会文化与个体社会化理论 | 第17-18页 |
| ·亚文化理论 | 第18-19页 |
| ·反向社会化理论 | 第19页 |
| ·关于社会转型期的内涵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的现状 | 第21-38页 |
| ·对传统文学的冷落与实用主义文学的热衷 | 第21-22页 |
| ·对实用性书籍的偏爱 | 第21页 |
| ·对艺术作品的淡漠 | 第21-22页 |
| ·对原有生活方式的摒弃与西方生活方式的追随 | 第22-27页 |
| ·三喻文化并存于节日体系 | 第22-25页 |
| ·初现消费主义倾向的服饰文化 | 第25-26页 |
| ·饮食偏好凝聚符号象征意义 | 第26-27页 |
| ·对主流价值观的解构与外来价值观的认同 | 第27-34页 |
| ·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金钱价值取向 | 第27-28页 |
| ·多元化的婚姻价值取向 | 第28-29页 |
| ·务实化的人生价值取向 | 第29-30页 |
| ·传统与现代混杂的性别价值取向 | 第30-34页 |
| ·对校园集体文化认同的迷失和错位 | 第34-35页 |
| ·社团文化 | 第34页 |
| ·课桌文学 | 第34-35页 |
| ·校园爱情 | 第35页 |
| ·校园媒体 | 第35页 |
| ·对虚拟网络文化的沉溺与痴迷 | 第35-38页 |
| ·人际交往的异化 | 第35-36页 |
| ·价值冲突的增加 | 第36页 |
| ·集体文化认同的迷失 | 第36页 |
| ·历史意识的逐步丧失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影响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的各因素分析 | 第38-52页 |
| ·社会文化系统——文化资源的流失 | 第38-40页 |
| ·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 | 第38页 |
| ·哲学思想 | 第38-39页 |
| ·风俗习惯 | 第39-40页 |
| ·社会教育系统——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 | 第40-42页 |
| ·学校 | 第40-42页 |
| ·家庭 | 第42页 |
| ·社会舆论系统——传媒引领的错位 | 第42-48页 |
| ·传统的大众传媒——对社会整合功能的弱化 | 第44-46页 |
| ·新兴的网络传媒——后现代解构意味的体现 | 第46-48页 |
| ·群体组织系统——群体亚文化的偏差 | 第48-52页 |
| ·同辈群体的亚社会认同作用 | 第49页 |
| ·现实同辈群体 | 第49-50页 |
| ·网络同辈群体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之功能的分析 | 第52-59页 |
| ·对大学生群体个体行为的调控 | 第52-57页 |
| ·正面影响 | 第52-54页 |
| ·负面影响 | 第54-57页 |
| ·对整个社会体系的整合 | 第57-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 附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