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 1 耶氏菌一般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 ·耶氏菌的分类及其生长特性 | 第14-15页 |
| ·耶氏菌的流行分布情况 | 第15页 |
| ·耶氏菌调查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2 耶氏菌检验方法的研究 | 第16-18页 |
| ·增菌方法的研究 | 第16-17页 |
| ·分离方法的研究 | 第17-18页 |
| 3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 第18-19页 |
|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预测模型的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 ·一级模型 | 第19-20页 |
| ·二级模型 | 第20-21页 |
| ·预测微生物学在肉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4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22-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8页 |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28-58页 |
| 第一章 生猪屠宰过程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分离方法的研究 | 第28-36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 ·采样方法 | 第29页 |
| ·增菌分离培养方法 | 第29页 |
| ·初步生化鉴定 | 第29页 |
| ·API20E试剂条系统鉴定 | 第29-3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 ·增菌分离培养结果 | 第30页 |
| ·初步生化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 ·API20E系统鉴定的结果 | 第31页 |
| ·不同增菌分离培养方法阳性检出率的比较 | 第31-32页 |
| 3 讨论 | 第32-33页 |
| 4 结论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生猪屠宰过程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调查研究 | 第36-46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6-38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 ·屠宰工艺 | 第37页 |
| ·取样方法 | 第37页 |
| ·增菌分离培养 | 第37页 |
| ·初步生化鉴定 | 第37页 |
| ·API20E试剂条系统鉴定 | 第37页 |
| ·血清学分型 | 第37页 |
| ·生物学分型 | 第37-3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 ·初步生化与API20E鉴定的结果 | 第38-40页 |
| ·耶氏菌分布情况 | 第40-41页 |
| ·耶氏菌血清型分布情况 | 第41页 |
| ·耶氏菌生物型分布情况 | 第41-42页 |
| 3 讨论 | 第42-43页 |
| 4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冷却猪肉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预测 | 第46-5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 ·材料 | 第47页 |
|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 ·菌种的活化 | 第47页 |
| ·样品处理 | 第47-48页 |
| ·微生物计数和培养基 | 第48页 |
|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 2 数学模型和模型的验证 | 第48-49页 |
|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初级模型) | 第48页 |
|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动力学模型(二级模型) | 第48-49页 |
|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的验证和可靠性评价 | 第4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 ·耶氏菌生长曲线和动力学模型 | 第49-50页 |
| ·耶氏菌生长的动力学参数 | 第50-51页 |
| ·温度对耶氏菌生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51-52页 |
| ·耶氏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验证和评价 | 第52-54页 |
| 4 讨论 | 第54-55页 |
| 5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全文结论 | 第58-59页 |
| 创新说明 | 第59-60页 |
| 附图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