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相互制衡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29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21页 |
·源自理论的挑战 | 第14-17页 |
·来自实践的反思 | 第17-2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1-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第25-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6-29页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内涵界定 | 第29-67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 第29-38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企业生存”阶段 | 第30-32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施战略管理”阶段 | 第32-35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参与所有权分配”阶段 | 第35-37页 |
·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 | 第37-38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主流企业理论的比较 | 第38-53页 |
·主流企业理论的缺陷 | 第40-46页 |
·主流企业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歧 | 第46-53页 |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 第53-67页 |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第53-58页 |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第58-67页 |
第3章 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67-100页 |
·公司治理 | 第67-80页 |
·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 第67-73页 |
·公司治理释义 | 第73-80页 |
·从“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 第80-91页 |
·“股东至上”观点形成的原因 | 第80-82页 |
·从“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 第82-84页 |
·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动因分析 | 第84-91页 |
·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91-100页 |
·契约理论 | 第92-93页 |
·产权理论 | 第93-95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95-97页 |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 第97-98页 |
·资源依赖理论 | 第98-100页 |
第4章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与利益冲突 | 第100-131页 |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 第100-108页 |
·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根源 | 第100-102页 |
·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内容 | 第102-108页 |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 第108-120页 |
·股东之间、股东与经营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 | 第109-117页 |
·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 第117-120页 |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 | 第120-131页 |
·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 第121-122页 |
·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 第122-125页 |
·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 第125-126页 |
·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 第126-128页 |
·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 第128-130页 |
·企业与政府和社区的利益平衡和相互制衡 | 第130-131页 |
第5章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实现途径 | 第131-159页 |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131-137页 |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必要性 | 第131-134页 |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现实意义 | 第134-137页 |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实现方式 | 第137-145页 |
·内部参与型治理:股东、经营者、员工和债权人 | 第138-141页 |
·交易契约型治理:供应商和消费者 | 第141-144页 |
·公共契约型治理:政府和社区 | 第144-145页 |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实现途径 | 第145-159页 |
·内部参与型治理的实现途径 | 第145-153页 |
·交易契约型治理的实现途径 | 第153-156页 |
·公共契约型治理的实现途径 | 第156-159页 |
第6章 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 第159-186页 |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的构建原则 | 第159-168页 |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散对称分布的原则 | 第159-161页 |
·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有机结合的原则 | 第161-163页 |
·公平与效率协调平衡的原则 | 第163-165页 |
·公司治理安排动态调整的原则 | 第165-166页 |
·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兼顾的原则 | 第166-168页 |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 | 第168-174页 |
·内部治理的决策机制 | 第169-170页 |
·内部治理的激励机制 | 第170-172页 |
·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 | 第172-174页 |
·市场治理机制的构建 | 第174-181页 |
·资本市场的治理机制 | 第174-176页 |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治理机制 | 第176-178页 |
·产品市场的治理机制 | 第178-179页 |
·经理市场的治理机制 | 第179-181页 |
·社会环境治理机制 | 第181-186页 |
·法律法规治理机制 | 第182-183页 |
·伦理道德和文化治理机制 | 第183-186页 |
第7章 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路径选择 | 第186-215页 |
·我国公司治理之流弊 | 第186-198页 |
·侧重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忽视治理机制的设计 | 第187-188页 |
·过分强调股东本位,忽视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 | 第188-190页 |
·公司内部治理弱化,难以形成有效制衡 | 第190-192页 |
·银行的参与机制严重空缺 | 第192-194页 |
·完善的市场体系还未形成 | 第194-196页 |
·公司治理的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不健全 | 第196-198页 |
·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对策 | 第198-215页 |
·优化股权结构,培育机构投资者 | 第198-201页 |
·董事会为利益相关者服务,实现职责和功能创新 | 第201-206页 |
·构建和完善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 第206-209页 |
·保持监督的独立性,形成多元主体的共同监督 | 第209-211页 |
·培育公司治理文化,推进相关制度建设 | 第211-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30页 |
后记 | 第230-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