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师教育模式构建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1-23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 基拙教育改革的实际呼唤 | 第12页 |
2. “教师即研究者”的角色要求 | 第12-13页 |
3. 创新教育对高师教育模式的挑战 | 第13-14页 |
4. 高师院校转型“教学与科研并重”目标的规定 | 第14-15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5-20页 |
1. 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 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 第16-18页 |
3. 高师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二、理论探讨 | 第23-42页 |
(一) 模式的目标和功能 | 第23-27页 |
1. 模式的指导思想 | 第23页 |
2. 模式的培养目标 | 第23-25页 |
3. 模式的功能优势 | 第25-27页 |
(二) 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 第27-30页 |
1. 模式的内涵挖掘 | 第27-28页 |
2. 模式的特征表现 | 第28-30页 |
(三) 模式的组成要素 | 第30-40页 |
1. 制度因素 | 第30-32页 |
2. 管理因素 | 第32-34页 |
3. 课程因素 | 第34-35页 |
4. 教学因素 | 第35-37页 |
5. 科研因素 | 第37-38页 |
6. 文化因素 | 第38-40页 |
(四) 模式的运行原则 | 第40-42页 |
1.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 第40-41页 |
2. 不断创新原则 | 第41页 |
3. 全员参与原则 | 第41-42页 |
4. 系统运作原则 | 第42页 |
三、实施框架 | 第42-51页 |
(一) 模式的选题 | 第43-46页 |
1. 制定目标 | 第43-44页 |
2. 设定方案 | 第44-46页 |
(二) 模式的展开 | 第46-48页 |
1. 找准突破口,全面启动 | 第46-47页 |
2. 按照模式方案,有序运行 | 第47页 |
3. 鼓励全员参与,民主管理 | 第47页 |
4. 建立模式运行的支持保障系统 | 第47-48页 |
(三) 模式的评估 | 第48-51页 |
1. 评估的基本思路 | 第48-49页 |
2. 模式评佑的具体操作 | 第49-51页 |
四、可行性论证 | 第51-57页 |
(一) 现实基础 | 第51-52页 |
1. 高师院校有优秀的师资 | 第51页 |
2. 高师院校有良好基础的学生 | 第51-52页 |
3. 高师院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 第52页 |
(二) 事例论证 | 第52-54页 |
1. 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定位 | 第52-53页 |
2. 学校课程的设置情况 | 第53页 |
3. 学校教学的实施现状 | 第53页 |
4. 学生科研的管理态势 | 第53-54页 |
(三) 推行模式的思考 | 第54-57页 |
1. 我国高师院校已经具备模式运行的合理性基础 | 第54页 |
2. 制约模式运行的滞后因素 | 第54-56页 |
3. 如何看待模式的意义 | 第56-57页 |
五、浙江师范大学案例分析 | 第57-68页 |
(一) 育人实力 | 第57-58页 |
(二) 实施现状 | 第58-64页 |
1. 制度环境建设 | 第59页 |
2. 管理项目活动 | 第59-61页 |
3. 课程教学实施 | 第61-62页 |
4. 科研与文化 | 第62-64页 |
(三) 分析讨论 | 第64-68页 |
1. 问题分析 | 第64-66页 |
2. 策略探讨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