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10页 |
术语 | 第10-11页 |
本文背景介绍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现有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OHSMS)的标准、方案或导则及其区别 | 第13-94页 |
第一章、质量管理体系 | 第14-45页 |
1.质量管理体系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介绍 | 第14-21页 |
·质量的定义 | 第14页 |
·质量理念的发展 | 第14-16页 |
·质量是检验出来的 | 第14-15页 |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 第15页 |
·质量是策划出来的 | 第15-16页 |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 | 第16-17页 |
·ISO9000系列标准的分类和发展 | 第17-18页 |
·过程方法(ProcessApproach)和PDCA方法 | 第18-21页 |
2.ISO 9001:2000、ISO/TS16949:2002、Baldrige标准和EFQM标准的比较 | 第21-40页 |
·标准的性质和目的差异: | 第21页 |
·标准所界定的组织服务对象的差异: | 第21-22页 |
·标准的基本原则和概念上的差异: | 第22-23页 |
·标准要求在表达方式上差异 | 第23-24页 |
·标准的结构特点 | 第24-27页 |
·标准的内容上的差异 | 第27-38页 |
·标准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兼容性 | 第38页 |
·四个标准对绩效的要求 | 第38-39页 |
·评估方法的不同 | 第39-40页 |
3.本章小结 | 第40-45页 |
·ISO9001:2000标准的特点 | 第40页 |
·ISO/TS 16949:2002标准的特点 | 第40-41页 |
·Baldrige和EFQM标准的特点 | 第41-42页 |
·表6.四份标准的区别汇总: | 第42-45页 |
第二章、环境管理体系 | 第45-61页 |
1.环境管理体系概念、产生和背景介绍 | 第45-50页 |
·环境管理体系的概念 | 第45页 |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产生背景 | 第45-46页 |
·英国BS7750—第一个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 第46页 |
·欧共体环境管理审核方案(EMAS) | 第46-47页 |
·ISO14001:1996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 第47-50页 |
2.ISO 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EMAS2的区别和联系 | 第50-59页 |
·范围、性质和目的不同 | 第51页 |
·标准所关注的组织的服务对象 | 第51-52页 |
·原则和概念的差异 | 第52-53页 |
·标准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 第53-54页 |
·结构的差异 | 第54页 |
·内容的差异 | 第54-57页 |
·与其它管理体系的兼容性 | 第57页 |
·对环境绩效的要求不同 | 第57页 |
·评估方法的差异 | 第57-59页 |
3.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OHSMS)及其标准、导则简介 | 第61-94页 |
1.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概念、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介绍 | 第61-66页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定义 | 第61页 |
·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历史 | 第61-62页 |
·英国<职业健康与安全导则>BS8800:1996 | 第62页 |
·OHSAS 18001:1999《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一规范》 | 第62-63页 |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标准AS/NZS 48001:2001 | 第63页 |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SafetyMAP标准 | 第63页 |
·美国的《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条件的自愿保护方案》VPP(Revision to the Voluntary Protection Programs to Provide Safety and Healthful Workinq Conditions;Notice) | 第63-64页 |
·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导则ILO-OSH:2001(Guidelines o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s) | 第64页 |
·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情况 | 第64-66页 |
2.BS8800:1996、OHSAS:18001:1999、AS/NZS48001:2001、SafetvMAP、美国VPP和ILO-OSH:2001导则的比较 | 第66-92页 |
·标准、导则或方案的性质和目的 | 第66-67页 |
·标准、导则或方案关注的组织组织的服务对象 | 第67页 |
·标准、导则或方案的原则和概念 | 第67-69页 |
·标准、导则或方案要求的表达方式 | 第69-71页 |
·标准、导则或方案的结构 | 第71-77页 |
·标准、导则或方案的内容 | 第77-88页 |
·与其它管理体系的兼容性考虑 | 第88-89页 |
·绩效要求 | 第89-90页 |
·评估方法 | 第90-92页 |
3.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二部分、企业现行的管理体系要求和结构 | 第94-116页 |
第四章、五家企业自主开发的管理体系 | 第95-116页 |
1.H公司的质量和环境管理手册 | 第95-102页 |
2.D公司管理体系 | 第102-107页 |
3.B公司的管理体系 | 第107-110页 |
4.J公司的管理体系 | 第110-112页 |
5.I公司安全、健康与环境(SHE)集团标准 | 第112-114页 |
6.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三部分、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平台标准的探讨 | 第116-198页 |
第五章、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平台标准的探讨 | 第117-127页 |
1.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平台标准的必要性 | 第117-118页 |
2.三个管理体系的整合的可行性 | 第118-121页 |
·三个管理体系的相同之处 | 第118-119页 |
·三个管理体系各自在兼容性方面的考虑 | 第119-120页 |
·环境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要求在逐步向质量管理体系渗透 | 第120页 |
·质量管理体系向环境和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延伸 | 第120-121页 |
3.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平台标准所应具备的特点 | 第121-122页 |
4.进行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平台标准讨论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 第122-123页 |
5.组织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平台标准标准的收益 | 第123-124页 |
6.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平台标准标准的外部要求 | 第124-125页 |
7.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六章、三个管理体系整合的实质 | 第127-131页 |
1.三个管理体系是一系列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 第127-128页 |
2.海龟图的过程分析法 | 第128-130页 |
3.整合的实质 | 第130页 |
4.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七章、过程特性权重模型和整合矩阵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整合方法探讨 | 第131-144页 |
1.现行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平台标准标准的整合方法 | 第131-133页 |
·要素对照法: | 第131页 |
·新技术整合法: | 第131-132页 |
·分层次整合法 | 第132-133页 |
2.影响一体化管理体系整合的过程特性及其权重 | 第133-135页 |
3.整合矩阵图—三个不同管理体系过程整合的分析方法 | 第135-143页 |
4.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八章、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平台标准探讨 | 第144-195页 |
1.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性质讨论 | 第144页 |
2.一体化管理体系界定的服务对象 | 第144-145页 |
3.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概念 | 第145页 |
4.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的表达方式 | 第145-146页 |
5.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过程方法 | 第146页 |
6.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结构 | 第146-150页 |
7.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内容 | 第150-194页 |
8.本章小结 | 第194-195页 |
第九章、本文结论 | 第195-198页 |
1.整合的实质是什么? | 第195-196页 |
2.组织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把三个不同的管理体系要求整合在一起? | 第196页 |
3.影响三个管理体系整合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识别它们,并由此判定是否可以整合? | 第196-197页 |
4.整合必须在什么样的方案/平台标准上进行? | 第197-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