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车站及枢纽论文--编组站论文

铁路编组站布局规划方法及调整对策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1页
     ·选址问题的研究现状第14-18页
     ·编组站布局问题的研究概述第18-21页
   ·论文的研究方案第21-25页
     ·研究目标第21-22页
     ·研究方法第22页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第22-25页
第2章 铁路编组站布局规划概述第25-36页
   ·铁路编组站布局的含义第25页
   ·铁路编组站布局的原则第25-26页
   ·影响铁路编组站布局的因素第26-28页
   ·常用的场站布局模型与方法分析第28-32页
   ·铁路编组站布局规划的程序和步骤第32-36页
第3章 编组站初始方案集的确定第36-50页
   ·节点车流量的计算第36-43页
     ·铁路网络模型第36-38页
     ·铁路网络模型中两点间的最短路算法第38-41页
     ·节点车流量的计算第41-43页
   ·节点重要度分析第43-47页
     ·节点重要度的评价指标第43页
     ·指标权重的计算第43-46页
     ·节点重要度的计算第46-47页
   ·实证分析第47-50页
第4章 编组站布局规划模型与算法研究第50-72页
   ·问题的描述第50-51页
   ·编组站布局规划的双层规划模型第51-58页
     ·上层优化问题第51-54页
     ·下层优化问题第54-57页
     ·模型的建立第57-58页
   ·模型的算法研究第58-72页
     ·双层规划问题求解方法概述第58-59页
     ·遗传算法及相关理论第59-67页
     ·模型的GA设计第67-72页
第5章 编组站布局规划方案的评价与选择第72-84页
   ·评价指标体系第72-79页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第72-73页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73-77页
     ·权重的确定第77-79页
   ·基于灰加权关联度的编组站布局规划方案评价第79-81页
   ·实证分析第81-84页
第6章 基于模糊聚类的编组站分类研究第84-93页
   ·编组站分类的主要技术指标第84-85页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第85-88页
   ·编组站分类的模糊聚类分析第88-91页
   ·实证分析第91-93页
第7章 我国铁路编组站布局调整对策分析第93-122页
   ·我国铁路编组站布局现状第93-99页
     ·编组站的数量及分类第93-95页
     ·编组站相邻站间距离第95页
     ·编组站设备规模及能力第95-96页
     ·全路编组站工作量现状第96-99页
   ·我国铁路编组站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第99-102页
   ·国外铁路编组站布局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102-104页
     ·国外铁路编组站发展趋势第102-103页
     ·国外铁路编组站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103-104页
   ·货流特点和车流结构对编组站布局的影响第104-110页
     ·铁路货流特点现状分析第104页
     ·2010年和2020年的铁路货运量预测第104-105页
     ·我国铁路规划年度内货流特点及车流组织发展趋势第105-106页
     ·实现铁路预测货运量的出路是大幅度提高直达比重第106-110页
   ·规划年度内我国铁路编组站布局的发展方向和原则第110-112页
     ·我国铁路又好又快发展对编组站布局提出的要求第110-111页
     ·规划年度内我国编组站布局的发展方向和原则第111-112页
   ·2010和2020年我国编组站布局规划方案设想第112-122页
     ·2010年和2020年编组站作业量框算第112-115页
     ·2010年编组站规划方案第115-121页
     ·2020年编组站规划方案第121-122页
结论第122-125页
 一、结论第122-123页
 二、主要创新点第123页
 三、展望第123-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7页
附录第137-1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MEMS薄膜基片中的工艺残余应力实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