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一、研究的缘起与目的 | 第9-10页 |
二、相关文献概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与观点创新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中国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产生 | 第14-23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一) 弱势群体 | 第14-16页 |
(二) 劳动就业 | 第16-17页 |
二、城市弱势群体的形成过程 | 第17-18页 |
三、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提出 | 第18-21页 |
(一) 城市弱势群体的状况分析 | 第18-19页 |
(二) 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面临的形势 | 第19-20页 |
(三) 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特征 | 第20-21页 |
四、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 第21-23页 |
(一) 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 | 第21页 |
(二) 扩大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 | 第21-22页 |
(三) 违背社会公正原则,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中国城市弱势群体陷入就业困境的理论分析 | 第23-30页 |
一、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3-27页 |
(一)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城市弱势群体的产生 | 第23-24页 |
(二) 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与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 第24-25页 |
(三) 国情问题的特殊性突显和加剧了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矛盾 | 第25-27页 |
二、制约城市弱势群体稳定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27-30页 |
(一) 外部环境因素 | 第27-29页 |
(二) 主体自身因素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促进: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 第30-37页 |
一、国际经验 | 第30-35页 |
二、几点启示 | 第35-37页 |
第五章 促进中国城市弱势群体就业的对策建议 | 第37-49页 |
一、建立和完善促进城市弱势群体就业的法律扶持制度 | 第37-38页 |
二、运用产业政策,调整结构,积极创造就业岗位 | 第38-43页 |
(一)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增加城市弱势群体就业机会 | 第38-39页 |
(二) 促进非正规就业的规范发展,拓宽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空间 | 第39-41页 |
(三)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城市弱势群体创造就业岗位 | 第41-42页 |
(四) 适时启动公共就业工程,缓解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压力 | 第42-43页 |
三、立足社区服务,促进城市弱势群体的社区就业 | 第43-45页 |
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 | 第45-47页 |
(一) 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劳动力,消除阻碍城市弱势群体合理流动的障碍 | 第45页 |
(二)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畅通城市弱势群体就业信息和渠道 | 第45-46页 |
(三) 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竞争力 | 第46-47页 |
五、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保障制度 | 第47页 |
六、转变观念,提高城市弱势群体自身的素质 | 第47-49页 |
(一) 创新就业观念,摆正就业心态 | 第47-48页 |
(二) 树立素质技能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 | 第48-49页 |
(三) 强化就业保护工作,维护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权益 | 第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