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英语教学的历史与语法教学的意义 | 第13-17页 |
·英语教学历史 | 第13-15页 |
·西方国家英语教学历史 | 第13-14页 |
·我国的英语教学历史 | 第14-15页 |
·语法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及各种冲击 | 第17-26页 |
·中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 第17-19页 |
·初、高中语法教学的衔接 | 第17页 |
·中学生对语法教学的态度以及学习成效 | 第17-19页 |
·英语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不同态度 | 第19-21页 |
·英语语法“淡化”说 | 第19-20页 |
·英语语法“重视”说 | 第20-21页 |
·教材的变化对语法教学法的冲击 | 第21-22页 |
·新教材的特点 | 第21页 |
·新教材对语法教学的要求 | 第21-22页 |
·新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对语法教学的冲击 | 第22-26页 |
·新英语教学方法中对语法教学的要求 | 第22-23页 |
·语篇教学法 | 第22-23页 |
·任务教学法 | 第23页 |
·新教学理论对语法教学的冲击 | 第23-26页 |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3-24页 |
·语言习得理论 | 第24-25页 |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语法教学的英、汉语言渊源 | 第26-32页 |
·英语语言及语法的形成历史 | 第26-28页 |
·英语语言发展历史 | 第26-27页 |
·英语语法发展史 | 第27-28页 |
·汉语语言及语法的形成历史 | 第28-29页 |
·两种语言的特点及汉语对语法教学的影响 | 第29-32页 |
·英、汉语法的不同特点 | 第30-31页 |
·汉语重意合(Paratactic),英语重形合(Hypotactic) | 第30页 |
·英语的显性表达和汉语的隐性表达 | 第30页 |
·英语语法的刚性和汉语语法的柔性 | 第30-31页 |
·汉语对语法教学的影响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英语语法教学地位的重新认识 | 第32-35页 |
·语法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桥梁和手段 | 第32-33页 |
·把握英语语法教学尺度 | 第33页 |
·协调语法教学与语言教学 | 第33-35页 |
结束语 | 第35-36页 |
参考书目 | 第36-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