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1. 导论 | 第13-18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与分析 | 第14-15页 |
| ·对跨国公司的界定 | 第14页 |
| ·对研究与开发投资(以下简称 R&D投资)的界定 | 第14-15页 |
|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本文的难点和力求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 ·本文的难点 | 第16-17页 |
| ·本文力求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 2.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 R&D投资区位选择研究述评 | 第18-27页 |
|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 ·成本效率论 | 第18-19页 |
| ·区位因素论 | 第19-20页 |
| ·跨国公司 R&D投资区位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 ·跨国公司 R&D投资区位选择实证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 ·国外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 ·本章评述 | 第25-27页 |
| 3.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41页 |
|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概况 | 第27-29页 |
|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 ·跨国公司在华 R&D机构的设立方式 | 第28-29页 |
|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的区位分布特征 | 第29-32页 |
| ·集聚于科技经济中心城市及高新科技园区 | 第29-30页 |
| ·地区间行业分工明确 | 第30-31页 |
| ·投资来源地相对集中 | 第31页 |
| ·主要设立在生产厂家集中的地区 | 第31-32页 |
|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的区位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6页 |
|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 | 第32-33页 |
| ·地区科研实力和智力资源 | 第33-34页 |
| ·区位产业集聚优势 | 第34-35页 |
| ·区域 R&D投资环境 | 第35-36页 |
|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区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6-41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变量的描述 | 第36-37页 |
|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数据分析 | 第37-39页 |
| ·实证结论及启示 | 第39-41页 |
| 4.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区位分布的效应分析 | 第41-51页 |
|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区位分布的区域效应分析 | 第41-42页 |
| ·对投资区域研究开发的影响 | 第41页 |
| ·对投资区域人才结构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对投资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42页 |
|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区位分布对中国技术创新的效应分析 | 第42-45页 |
| ·积极效应分析 | 第42-44页 |
| ·消极效应分析 | 第44-45页 |
| ·典型案例分析 | 第45-51页 |
| ·跨国公司在京 R&D投资例证 | 第45-48页 |
| ·个案分析-微软在华 R&D投资 | 第48-51页 |
| 5、中国应对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区位选择的对策建议 | 第51-57页 |
|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区位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1-52页 |
| ·跨国公司 R& D投资集聚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扩大 | 第51页 |
| ·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 第51-52页 |
| ·中国企业 R&D投入不足,技术吸收能力有限 | 第52页 |
|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垄断限制中国技术创新的自主性 | 第52页 |
| ·中国政府应对跨国公司在华 R& D投资区位选择的对策建议 | 第52-55页 |
| ·制定适当的区域倾斜政策,优化引资结构 | 第52-53页 |
| ·结合区位优势确定吸引 R&D投资的重点 | 第53页 |
| ·充分利用区域技术创新的集聚效应 | 第53-54页 |
| ·改善区域 R&D投资环境 | 第54页 |
|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第54-55页 |
| ·中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区位选择的对策建议 | 第55-57页 |
| ·加大R&D投资力度,增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 | 第55页 |
| ·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55页 |
| ·积极组建 R&D公司,条件成熟的企业到海外创立 R&D机构 | 第55-5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附录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