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21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颗粒物沉降的理论及实验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空调风系统积灰的预防研究 | 第19页 |
| ·本文研究方法及内容概述 | 第19-21页 |
| 2 空气品质、通风空调系统及颗粒物的输运机理 | 第21-40页 |
| ·室内空气品质与人体健康 | 第21-22页 |
| ·空气品质的定义 | 第21页 |
| ·空气品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21-22页 |
| ·通风空调系统与颗粒物 | 第22-25页 |
| ·空调系统与颗粒物的室内外演化 | 第22-23页 |
| ·颗粒物的理化性质 | 第23-25页 |
| ·微生物污染 | 第25页 |
| ·尘粒的受力分析 | 第25-29页 |
| ·浮力 | 第26页 |
| ·拖拽力 | 第26-27页 |
| ·重力 | 第27页 |
| ·压强梯度力 | 第27页 |
| ·附加质量力 | 第27-28页 |
| ·巴赛特(Basset)力 | 第28页 |
| ·剪切(Saffman)升力 | 第28页 |
| ·马格努斯(Magnus)效应 | 第28-29页 |
| ·尘粒在空气中的运动 | 第29-32页 |
| ·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 第29页 |
| ·肯宁汉(Cunningham)修正(分子滑动修正) | 第29-30页 |
| ·尘粒运动的松弛时间与惯性行程 | 第30-32页 |
| ·布朗扩散(Brown Diffusion) | 第32-33页 |
| ·风管内近壁面气流的紊流流动与紊流扩散 | 第33-39页 |
| ·紊流动量扩散系数 | 第34-35页 |
| ·尘粒的紊流质量扩散系数 | 第35-36页 |
| ·紊流边界层结构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3 预测风管内粒子沉降速度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54页 |
| ·沉降速度的定义 | 第40页 |
| ·描述通风空调管道内气溶胶微粒沉降的经验方程 | 第40-43页 |
| ·Papavergos and Hedley(1984)经验公式 | 第41页 |
| ·Wood(1981b)经验公式 | 第41-42页 |
| ·Sippola(2002)经验方程 | 第42-43页 |
| ·尘粒沉降的数学模型 | 第43-44页 |
| ·沉降数学方程的建立 | 第44-52页 |
| ·计算气流运动的摩擦速度u | 第44-45页 |
| ·计算尘粒沉降的捕获程△ | 第45-47页 |
| ·计算距离壁面无因次径向距离为△~+处的无因次径向脉动速度v_(△~+)~+ | 第47-48页 |
| ·计算距离壁面径向距离为△处尘粒的质量浓度为C_△ | 第48-50页 |
| ·计算尘粒在垂直壁面的沉降速度V_w | 第50页 |
| ·计算尘粒在顶面的沉降速度V_c与底面的沉降速度V_f | 第50-52页 |
| ·数学方程的求解步骤 | 第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4 模型的计算 | 第54-71页 |
| ·Sippola的实验 | 第54-55页 |
|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 | 第55-57页 |
|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57-66页 |
| ·计算与实验所得粒子沉降速度的对比 | 第57-60页 |
| ·粒子的沉降速度与风速的关系 | 第60-62页 |
| ·沉降速度与粒子粒径的关系 | 第62-64页 |
| ·无因次沉降速度与无因次松弛时间的关系 | 第64-65页 |
| ·误差分析 | 第65-66页 |
| ·空调风管内积灰的案例分析 | 第66-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5 空调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关系的预测 | 第71-75页 |
| ·室内颗粒物的沉降 | 第71-72页 |
|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 | 第72-74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72-73页 |
| ·数学方程的求解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计算结果附图 | 第80-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