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13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初任教师“师徒结对”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 第16-26页 |
| 第一节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 一、对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步骤与研究设计 | 第23-26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二、研究步骤 | 第23-24页 |
| 三、研究设计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海口市中学初任教师“师徒结对”的现状分析 | 第26-43页 |
| 第一节 对海口市中学初任教师“师徒结对”的调查样本描述 | 第26-28页 |
| 一、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所在学校之类型分布情况 | 第26页 |
| 二、初任教师和指导老师的学历结构情况 | 第26-27页 |
| 三、初任教师和指导老师担任的学科和班主任情况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海口市中学初任教师“师徒结对”之现状 | 第28-35页 |
| 一、指导老师和初任教师对“师徒结对”的主观态度 | 第28页 |
| 二、指导老师和初任教师在指导教学和教学表现方面的情况 | 第28-31页 |
| 三、指导老师和初任教师在教育指导和教育表现方面的情况 | 第31-32页 |
| 四、指导老师和初任教师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 第32-33页 |
| 五、对指导老师和初任教师的评价 | 第33-34页 |
| 六、指导老师和初任教师对学校在“师徒结对”管理的意见 | 第34-35页 |
| 第三节 对海口市中学初任教师“师徒结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43页 |
| 一、针对初任教师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 二、针对指导教师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 三、针对学校管理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 第三章 完善中学初任教师“师徒结对”的对策和建议 | 第43-62页 |
| 第一节 建立新型的师徒关系,赋予“师徒结对”新的内涵 | 第43-46页 |
| 一、以建构性学习为作用形式 | 第44-45页 |
| 二、以教育智慧为载体 | 第45页 |
| 三、以专家教师为“师傅”,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 | 第45-46页 |
| 第二节 对初任教师“师徒结对”所在学校的建议 | 第46-58页 |
| 一、对学校管理的建议 | 第46-51页 |
| 二、对指导教师的建议 | 第51-53页 |
| 三、对初任教师的建议 | 第53-58页 |
| 第三节 对相关教育部门和机构的建议 | 第58-62页 |
| 一、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 第58-59页 |
| 二、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 第59-62页 |
| 结语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录1“师徒结对”之研究调查问卷 | 第66-71页 |
| 附录2“师徒结对”之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 | 第71-75页 |
| 附录3“师徒结对”之研究访谈提纲 | 第75-76页 |
| 附录4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试行) | 第76-80页 |
| 附录5 ××中学“师徒结对”协议书 | 第80-81页 |
| 附录6 ××中学“师徒结对”绩效评价表 | 第81-82页 |
| 后记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