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一 绪论 | 第14-20页 |
·关于《祖堂集》 | 第14页 |
·关于词类划分的原则及动词的界定 | 第14-16页 |
·词类划分的原则 | 第14-15页 |
·动词的定义及鉴定标准 | 第15-16页 |
·关于动词研究的现状 | 第16-17页 |
·关于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7-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二 《祖堂集》谓语动词分类考察 | 第20-244页 |
1. 言说动词 | 第21-79页 |
·概述 | 第21-22页 |
·《祖堂集》言说动词历时考察 | 第22-50页 |
·“言”和“语” | 第22-29页 |
·《祖堂集》中的基本情况 | 第22-24页 |
·中古文献中的“言”和“语” | 第24-27页 |
·《祖堂集》同时代文献中的“言”和“语” | 第27-29页 |
·“言”和“语”在元明时期渐趋消亡 | 第29页 |
·“曰”和“云” | 第29-32页 |
·《祖堂集》中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中古文献中的“曰”和“云” | 第30-31页 |
·《祖堂集》同时代文献中的“曰”和“云” | 第31页 |
·“曰”和“云”在元明时期消亡 | 第31-32页 |
·“说”和“话” | 第32-41页 |
·《祖堂集》中的基本情况 | 第32-34页 |
·中古文献中的“说”和“话” | 第34-36页 |
·《祖堂集》同时代文献中的“说”和“话” | 第36-38页 |
·“说”和“话”在元明时期的发展 | 第38-41页 |
·“谓”和“道” | 第41-48页 |
·《祖堂集》中的基本情况 | 第41-43页 |
·中古文献中的“谓”和“道” | 第43-45页 |
·《祖堂集》同时代文献中的“谓”和“道” | 第45-46页 |
·“谓”和“道”在元明时期的消亡和发展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从言说动词的分布看《祖堂集》文本色彩 | 第50-51页 |
·《祖堂集》特色言说动词 | 第51-68页 |
·问 | 第51-61页 |
·不表询问的“问” | 第51-55页 |
·“问”的句式变化与发展 | 第55-58页 |
·《祖堂集》特殊句式 | 第58-61页 |
·特色动词:举(似) | 第61-63页 |
·特色动词:代云代语 | 第63-64页 |
·特色动词:肯 | 第64页 |
·特色动词:拈(问) | 第64-65页 |
·特色动词:记 预记 | 第65页 |
·特色动词:唱 举唱 提唱 | 第65-66页 |
·特色动词:转(读) | 第66页 |
·特色动词:抵对 | 第66页 |
·特色动词:扣击 | 第66-67页 |
·特色动词:魔魅 | 第67页 |
·特色动词:拈掇 | 第67-68页 |
·言说动词的零形式和强化连用 | 第68-74页 |
·言说动词的零形式 | 第68-71页 |
·言说动词的强化连用 | 第71-74页 |
·连续连用 | 第71-72页 |
·间隔连用 | 第72-74页 |
·《祖堂集》中的“不作声”,兼论“不吱声”、“不则声”的方言分布 | 第74-79页 |
2. 能愿动词 | 第79-117页 |
·概述 | 第79-80页 |
·《祖堂集》能愿动词分类描写 | 第80-98页 |
·可能类能愿动词 | 第80-88页 |
·意愿类能愿动词 | 第88-92页 |
·应当类能愿动词 | 第92-98页 |
·能愿动词“能”与“可”之比较,兼论可能类能愿动词与其前后成分的语义制约关系 | 第98-102页 |
·《祖堂集》能愿动词“中” | 第102-105页 |
·能愿动词“会”历史渊源考 | 第105-111页 |
·《祖堂集》“不得”补语句 | 第111-113页 |
·能愿动词的连用 | 第113-114页 |
·能愿动词的配价以及与副词的共现 | 第114-115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3. 使役动词 | 第117-149页 |
·概述 | 第117页 |
·《祖堂集》使役动词分类描写 | 第117-122页 |
·使令类使役动词 | 第117-119页 |
·致使类使役动词 | 第119-120页 |
·应允类使役动词 | 第120-122页 |
·《祖堂集》中的使役动词“许”及其虚化 | 第122-125页 |
·使役动词“许” | 第122-123页 |
·“许”的虚化 | 第123-125页 |
·使令结构和致使结构的差异 | 第125-129页 |
·从《祖堂集》使役动词的被动用法谈汉语被动介词的界定与优胜劣汰 | 第129-147页 |
·由遭受类动词虚化而来的被动句 | 第131-143页 |
·“遭”字句 | 第131-137页 |
·“蒙”字句 | 第137-139页 |
·“得”字句 | 第139-140页 |
·“著(着)”字句 | 第140-143页 |
·由使役类动词虚化而来的被动句 | 第143-144页 |
·“使”字句 | 第143页 |
·“遣”字句 | 第143-144页 |
·由授与类动词虚化而来的被动句 | 第144-147页 |
·“把”字句 | 第144-145页 |
·“拨”字句 | 第145-147页 |
·表被动来源的使役动词、遭受动词、授与动词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147-149页 |
4. 心理动词 | 第149-174页 |
·概述 | 第149页 |
·情感类心理动词 | 第149-157页 |
·《祖堂集》情感类心理动词 | 第150-153页 |
·情感类心理动词的配价 | 第153-157页 |
·认知类心理动词 | 第157-165页 |
·《祖堂集》认知类心理动词 | 第157-161页 |
·认知类心理动词的配价 | 第161-165页 |
·小结 | 第165-174页 |
5. 状态动词 | 第174-188页 |
·概述 | 第174页 |
·状态动词的特点 | 第174-180页 |
·状态动词不带宾语 | 第174-176页 |
·状态动词带使动宾语 | 第176-177页 |
·状态动词带当事宾语 | 第177-178页 |
·状态动词带处所宾语 | 第178-179页 |
·状态动词带时量宾语 | 第179页 |
·状态动词带补语 | 第179-180页 |
·试析《祖堂集》中的“了”字句 | 第180-183页 |
·小结 | 第183-188页 |
6. 关系动词 | 第188-198页 |
·概述 | 第188页 |
·关系动词分类描写 | 第188-198页 |
·判断类动词 | 第188-189页 |
·比类动词 | 第189-197页 |
·称呼类动词 | 第197页 |
·所属类动词 | 第197-198页 |
7. 存在动词 | 第198-209页 |
·概述 | 第198页 |
·“有”字句 | 第198-209页 |
·《祖堂集》“有”字句描写 | 第198-203页 |
·《祖堂集》中的特殊“有”字句 | 第203-204页 |
·“有”修饰谓词的历时考察及成因探讨 | 第204-209页 |
8. 行为动词 | 第209-231页 |
·概述 | 第209-210页 |
·行为动词中的特殊句式,“V又V不X” | 第210页 |
·《祖堂集》泛义动词“打”及其句式 | 第210-211页 |
·《祖堂集》授与动词“与”及其句型发展 | 第211-231页 |
·“与”的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 | 第212页 |
·《祖堂集》授与动词“与”的句型发展 | 第212-213页 |
·《祖堂集》授与动词“与”语义成分的省略和隐含 | 第213-231页 |
9. 趋止动词 | 第231-244页 |
·概述 | 第231-232页 |
·《祖堂集》中的“起”“起来”和“起去” | 第232-233页 |
·趋止动词“来”句法功能考察 | 第233-235页 |
·“来”进入单动结构 | 第233-234页 |
·“来”进入连动结构 | 第234页 |
·“来”进入动补结构 | 第234-235页 |
·趋止动词“往”和“去”句法功能考察 | 第235-237页 |
·“往”和“去”进入单动结构 | 第235-236页 |
·“往”和“去”进入连动结构 | 第236-237页 |
·趋止动词“上”和“下”句法功能考察 | 第237-238页 |
·“上”和“下”进入单动结构 | 第237-238页 |
·“上”和“下”进入连动结构 | 第238页 |
·“上”和“下”进入动补结构 | 第238页 |
·动趋式带宾语时宾语位置的历时考察 | 第238-244页 |
三 相关问题探讨 | 第244-255页 |
·《祖堂集》中的新词新义 | 第244-250页 |
·《祖堂集》中的并列式复合动词 | 第250-25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55-267页 |
附录一 近年来发表论文目录 | 第267-268页 |
附录二: 代表性论文选录 禅籍点校匡补 | 第268-279页 |
附录三: 代表性论文选录 试说“常”有“甚”义 | 第279-283页 |
附录四: 语词索引 | 第283-287页 |
后记 | 第287-2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