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含选题意义) | 第10-14页 |
一、空间范围的界定 | 第10-12页 |
二、时间范围的界定 | 第12-14页 |
三、城镇体系的定义及城镇的范畴 | 第14页 |
第二节 研究相关动态 | 第14-20页 |
一、历史城市体系的主要成果 | 第14-16页 |
二、历史文献中关于辽东半岛历史地理的记载 | 第16-17页 |
三、辽东半岛城市历史地理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20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现代城镇体系及区域历史地理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本区建置沿革及区位特征 | 第22-34页 |
第一节 明以前辽东半岛的建置沿革 | 第22-24页 |
一、辽东半岛内亚区的划分 | 第22页 |
二、营口、丹东、大连三地建置沿革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区位特征 | 第24-34页 |
一、南北海路交通线(明以前) | 第24-28页 |
二、明清时期的京师屏障与根基 | 第28-31页 |
三、古代外使入贡与近代列强入侵之通道 | 第31-34页 |
第二章 从军民双轨制到专行卫制:明初辽东半岛城镇体系的再现 | 第34-52页 |
第一节 以金州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的重建 | 第34-41页 |
一、元末明初辽东半岛的军事形势 | 第34-35页 |
二、明初对辽东半岛原有城镇体系的利用与扩展 | 第35-39页 |
三、明初辽东半岛城镇人口构成的军事特色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服务于军事目的各类城镇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 第41-47页 |
一、防务性城镇及附属设施 | 第41-44页 |
二、驿传交通性质的城镇设施 | 第44-45页 |
三、军需屯田性质的城镇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层级分明的城镇交通网络的初步形成 | 第47-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从卫所制到旗民分治:明末清初辽东半岛城镇体系的转变 | 第52-75页 |
第一节 旗民分治与辽东半岛城镇体系规模的转变 | 第52-66页 |
一、明末辽东半岛的军事形势 | 第52-53页 |
二、清初辽东半岛城镇体系管理模式的复杂化 | 第53-54页 |
三、对明代辽东半岛卫所城市的沿用与城镇等级规模的变化 | 第54-60页 |
四、清初辽东半岛城镇人口构成与空间布局的变迁 | 第60-66页 |
第二节 清初辽东半岛城镇社会管理及发展——盖平城的个案研究 | 第66-69页 |
一、“旗民分治”政策在地域管理上的表现 | 第66页 |
二、盖平城的个案研究 | 第66-69页 |
第三节 清初辽东半岛总体交通地位的下降与区域交通重心的转变 | 第69-73页 |
一、总体交通地位的下降 | 第69-71页 |
二、区域交通重心的转变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从旗民分治到一元化州县制:清末辽东半岛城镇体系的重塑 | 第75-99页 |
第一节 近代化进程对辽东半岛城镇体系的重塑 | 第75-88页 |
一、清末辽东半岛城镇发展的背景 | 第75-77页 |
二、清末辽东半岛的区域开发与城镇布局的变化 | 第77-84页 |
三、动荡政局下辽东半岛城镇人口规模与构成的剧变 | 第84-88页 |
第二节 清末辽东半岛城镇职能由军事向经济的倾斜 | 第88-93页 |
一、八旗驻防城的撤销 | 第88-89页 |
二、城镇职能的转型 | 第89-93页 |
第三节 开埠与铁路修筑对辽东半岛交通网络的影响 | 第93-97页 |
一、铁路修筑前辽东半岛的交通状况 | 第93-94页 |
二、铁路修筑与新的交通网络的形成 | 第94-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结语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0-112页 |
后记 | 第112-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