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到展演--孝文化打造过程中的孝感剪纸及剪纸艺人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绪言 | 第8-22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 第8-11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8-10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田野进入与体验 | 第11-22页 |
| 一、小镇里的100万 | 第12-17页 |
| 二、寻找剪纸研究所 | 第17-22页 |
| 第一章 历史与记忆 | 第22-49页 |
| 第一节 孝感与孝文化 | 第22-32页 |
| 一、“孝”之传统与由来 | 第23-25页 |
| 二、关于董永故里 | 第25-28页 |
| 三、孝感历史上的孝子们 | 第28-32页 |
| 第二节 孝感剪纸的历史与记忆 | 第32-49页 |
| 一、文献中的雕花剪纸活动 | 第32-36页 |
| 二、民众记忆中的剪纸活动 | 第36-40页 |
| 三、花样社与工艺美术厂 | 第40-49页 |
| 第二章 仪式到展演 | 第49-70页 |
| 第一节 剪纸归来 | 第49-55页 |
| 一、市委书记的点名 | 第49-52页 |
| 二、两次申遗 | 第52-55页 |
| 第二节 “技艺”之变 | 第55-70页 |
| 一、离开剪刀的剪纸 | 第55-58页 |
| 二、刻刀下的法则 | 第58-61页 |
| 三、从《槐荫记》看剪纸之变 | 第61-70页 |
| 第三章 成为艺术家 | 第70-106页 |
| 第一节 忙人的烦恼 | 第70-78页 |
| 一、第一忙人的烦恼 | 第70-72页 |
| 二、文艺青年到非遗传承人 | 第72-78页 |
| 第二节 板凳是坐出来的 | 第78-89页 |
| 一、工艺美术大师 | 第78-81页 |
| 二、朱家老三 | 第81-84页 |
| 三、剪纸之路 | 第84-89页 |
| 第三节 “剪”不断的缘分 | 第89-96页 |
| 一、返聘的大师 | 第89-92页 |
| 二、绣花社女工 | 第92-96页 |
| 第四节 一不小心红了 | 第96-106页 |
| 结语 | 第106-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 附录 文中照片说明 | 第115-116页 |
| 后记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