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8-22页 |
一、从清末政体革命到黄宗羲 | 第8页 |
二、黄宗羲的政治生涯及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 | 第8-17页 |
三、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综述及本文出发点 | 第17-22页 |
第一章 帝治史观:王道─霸道─无道 | 第22-35页 |
第一节 王道─霸道─无道 | 第22-27页 |
(一) 王、霸之辩 | 第22-23页 |
(二) 三种社会形态 | 第23-25页 |
(三) 仁义与事功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先王之法的蜕变 | 第27-35页 |
(一) 封邦建国制度 | 第28-30页 |
(二) 井田制度 | 第30-32页 |
(三) 学校制度 | 第32-35页 |
第二章 救世之本──圣贤精神 | 第35-57页 |
第一节 圣贤精神之形而上的阐释 | 第35-45页 |
(一) 气、理、心、性 | 第35-38页 |
(二) “天理”与善“性” | 第38-41页 |
(三) “中气”与圣王 | 第41-45页 |
第二节 圣贤救世基本原理 | 第45-57页 |
第三章 圣贤精神在统治阶层的呈现──君道与臣道 | 第57-77页 |
第一节 君道 | 第57-68页 |
第二节 臣道 | 第68-77页 |
第四章 与夷狄对抗中的圣贤精神──民族意识及遗民情结 | 第77-88页 |
第一节 民族意识 | 第77-81页 |
第二节 遗民情结 | 第81-88页 |
第五章 圣贤精神对帝制的改造──构想中的未来国家制度 | 第88-107页 |
第一节 国家权力的制约与运作 | 第88-93页 |
(一) 对皇权和各级官员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 第88-90页 |
(二) 人事制度 | 第90-93页 |
第二节 取士制度与学风建设 | 第93-96页 |
(一) 取士制度 | 第93-94页 |
(二) 学风建设 | 第94-96页 |
第三节 国家的安全保障 | 第96-100页 |
(一) 军事制度改革 | 第96-99页 |
(二) 首都的选定 | 第99-100页 |
第四节 国家根本功能的实现 | 第100-107页 |
(一) 民有所养 | 第100-103页 |
(二) 民有所教 | 第103-107页 |
第六章 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的性质及历史地位 | 第107-133页 |
第一节 黄宗羲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 第107-117页 |
(一) 君权的起源 | 第107-108页 |
(二) 君民关系 | 第108-112页 |
(三) 君臣关系 | 第112-114页 |
(四) 法与天下 | 第114-116页 |
(五) 其它思想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主要政治哲学思想比较 | 第117-124页 |
(一) “中国”与“夷狄” | 第117-118页 |
(二) 封建制与郡县制 | 第118-121页 |
(三) 限权与分权 | 第121-122页 |
(四) 君臣与父子 | 第122-123页 |
(五) 王土与民土 | 第123-124页 |
第三节 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的性质及历史地位 | 第124-133页 |
第七章 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的影响及当代启示 | 第133-152页 |
第一节 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的影响 | 第133-142页 |
(一) 一九00年前后的黄宗羲 | 第133-136页 |
(二) 章太炎笔下的黄宗羲 | 第136-139页 |
(三) 辛亥革命前夕的黄宗羲 | 第139-140页 |
(四) 辛亥革命以后的黄宗羲 | 第140-142页 |
第二节 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142-152页 |
(一) 从“夷狄”对汉族政权的三大征服看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的反思意识 | 第142-145页 |
(二) 黄宗羲的政治哲学思想的二重性与现代中国 | 第145-147页 |
(三) 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与中国的法治建设 | 第147-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8页 |
附录 | 第158-173页 |
后记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