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与理论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1页
   ·概述第9-12页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第12-19页
     ·方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研究第12-14页
     ·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第14-15页
     ·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第15-18页
     ·钢管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第18-19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9-20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20-21页
第二章 方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第21-45页
   ·试件设计第21-24页
     ·试件制作第21-23页
     ·材料性能第23-24页
     ·试件控制参数的确定第24页
   ·试验数据量测第24-26页
     ·应变测量第24-25页
     ·柱顶P-Δ曲线的绘制第25-26页
   ·试验加载第26-28页
     ·试验加载装置及安装第26-27页
     ·加载制度第27-28页
   ·试验过程及结果第28-37页
     ·试件RT-4M第28-30页
     ·试件RT-6H第30-31页
     ·试件RT-10L第31-32页
     ·试件RM-4H第32页
     ·试件RM-6L第32-33页
     ·试件RM-10M第33-34页
     ·试件RS-4L第34-35页
     ·试件RS-6M第35-36页
     ·试件RS-10H第36-37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37-43页
     ·破坏形态第37-38页
     ·滞回曲线分析第38页
     ·骨架曲线第38-40页
     ·刚度退化第40-42页
     ·延性及变形能力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第45-79页
   ·框架模型试验设计第45-53页
     ·试验方法选择第45页
     ·框架模型设计第45-47页
     ·试验装置与加载制度第47-50页
     ·试验测试仪器和测试内容第50-53页
   ·试验现象概述第53-56页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第56-77页
     ·框架滞回曲线第56-59页
     ·框架骨架曲线第59-60页
     ·框架的恢复力模型第60-62页
     ·框架的延性及变形能力第62-63页
     ·框架抗震耗能分析第63-65页
     ·框架的强度退化第65页
     ·框架的刚度退化第65-67页
     ·框架破坏机制第67-69页
     ·框架节点第69-75页
     ·框架N-Δ效应的影响第75-76页
     ·节点焊缝问题第76-77页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四章 低周反复荷载下方钢管混凝土框架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79-116页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概述第79-91页
     ·单元类型选择第79页
     ·六面体八节点等参元单元特性及几何矩阵分析第79-86页
     ·单刚矩阵和总刚矩阵及方程第86-90页
     ·结构负刚度的处理第90页
     ·收敛标准第90-91页
   ·钢材与混凝土弹塑性本构模型第91-102页
     ·混凝土一维弹性模量退化方程第91-93页
     ·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一维本构关系第93-95页
     ·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三维本构关系第95-98页
     ·反复荷载作用下钢材小位移小应变本构关系第98-101页
     ·反复荷载作用下钢材大位移小应变本构关系第101-102页
   ·利用ANSYS 对方钢管混凝土框架进行有限元非线性分析第102-114页
     ·单元类型选择第102-103页
     ·材料特性输入第103-105页
     ·混凝土退化弹性模量实现第105-107页
     ·约束条件和循环荷载第107-109页
     ·框架有限元模型第109-111页
     ·求解器选择第111页
     ·收敛准则第111-113页
     ·框架计算机模拟滞回曲线与分析第113-114页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116-119页
   ·全文结论第116-118页
     ·方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第116-117页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模型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第117页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及其计算机模拟第117-118页
   ·研究展望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8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独立分量分析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太阴病脾阳虚证的唾液菌群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