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8页 |
2 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关于太阴病和脾阳虚证研究 | 第8-9页 |
·关于脾阳虚证诊断标准及证的研究 | 第9-10页 |
·口腔菌群研究 | 第10-11页 |
·口腔菌群与脾阳(气)虚证关联性研究 | 第11页 |
3 临床观察和研究 | 第11-15页 |
·脾阳虚证诊断标准的制定 | 第11-13页 |
·病例选择 | 第13-15页 |
·纳入病例的标准 | 第13-14页 |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病例收集 | 第14页 |
·病人的男女比例 | 第14-15页 |
·正常人的收集 | 第15页 |
4 实验观察和研究 | 第15-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20页 |
·实验试剂 | 第15-16页 |
·实验仪器 | 第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6-20页 |
·实验方案 | 第16-17页 |
·培养基和转运液(稀释液)的制备 | 第17-18页 |
·病例纳入 | 第18-19页 |
·临床检测 | 第19页 |
·唾液标本采集与运输 | 第19页 |
·唾液菌群的培养、计数和种类鉴别 | 第19-20页 |
5 实验结果 | 第20-27页 |
·唾液细菌的检出率%和检出量(CFU/ml,lg) | 第20-22页 |
·脾阳虚组与大课题组的冠心病心阳虚组和家族性肾阳虚组组间的比较 | 第22-24页 |
·唾液淀粉酶测定结果 | 第24页 |
·脾阳虚证症状统计结果及诊断标准修改 | 第24-27页 |
6 讨论 | 第27-32页 |
·对中医“脾阳虚证”诊断标准的理论探讨 | 第27-28页 |
·太阴病脾阳虚证病例纳入的地域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太阴病脾阳虚证唾液菌群的种类和分布规律探讨 | 第29-31页 |
·太阴病脾阳虚证唾液淀粉酶活性、血常规和血糖分析 | 第31-32页 |
7.结论 | 第32-33页 |
8 问题与展望 | 第33-35页 |
·病例选择的问题 | 第33页 |
·脾阳虚诊断标准的问题 | 第33-34页 |
·细菌学检测的问题 | 第34页 |
·实验条件的问题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Ⅰ | 第38-39页 |
附录Ⅱ | 第39-40页 |
附录Ⅲ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