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转型期中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制度变迁研究

第一章 导论第1-33页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第21-25页
  一、选题的理论背景第21-23页
  二、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第23-25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25-29页
  一、供求均衡和博弈均衡的分析方法第25-26页
  二、历史归纳与逻辑演绎相统一的方法第26-27页
  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27-28页
  四、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28页
  五、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28-29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第29-31页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第31-33页
第二章 制度变迁理论的回顾第33-52页
 第一节 国外制度变迁理论回顾及思考第33-47页
  一、理论回顾第33-45页
  二、简单评价与思考第45-47页
 第二节 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述评第47-52页
第三章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变迁的均衡分析第52-87页
 第一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生成的考察第52-57页
  一、制度生成的一般考察第52-56页
  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制度生成的简要考察第56-57页
 第二节 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的一般分析第57-67页
  一、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第57-59页
  二、制度的供给:关于国家理论的思考第59-65页
  三、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第65-67页
 第三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变迁的非均衡轨迹第67-87页
  一、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制度需求分析第68-73页
  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制度供给分析第73-81页
  三、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非均衡轨迹第81-87页
第四章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第87-109页
 第一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制度变迁历史路径考察第87-95页
  一、模型I:轮流出价博弈模型第88-89页
  二、模型II:动态匹配博弈模型第89-91页
  三、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制度变迁路径:模型II 的解释.第91-95页
 第二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变迁路径特点分析第95-109页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性第96-97页
  二、制度变迁的高成本性第97-101页
  三、制度变迁方式转变的三阶段性第101-106页
  四、制度供给的试错性第106-107页
  五、制度变迁的滞后性第107-109页
第五章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变迁的绩效分析第109-129页
 第一节 制度变迁绩效的一般分析第109-118页
  一、制度变迁绩效的微观基础第109-112页
  二、制度变迁的短期绩效第112-114页
  三、制度变迁的长期绩效第114-118页
 第二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制度变迁绩效分析第118-129页
  一、降低银行业集中度第118-122页
  二、提高银行业效率第122-125页
  三、制度变迁长期绩效模型的经验验证第125-129页
第六章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变迁中的金融努力、约束及异化第129-150页
 第一节 金融努力分析第129-135页
  一、经济及金融努力:一个简单综述第129-131页
  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金融努力模型第131-134页
  三、模型的启示第134-135页
 第二节 金融努力约束第135-139页
  一、银行业的进入壁垒第135-138页
  二、民间资本自身条件约束第138-139页
 第三节 金融努力异化第139-150页
  一、异化现状第140-141页
  二、异化原因第141-145页
  三、异化危害第145-146页
  四、异化治理第146-150页
第七章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变迁的途径及风险第150-171页
 第一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途径:争论与思考第150-156页
  一、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途径:观点考辨第150-152页
  二、关于“区域渐进主义”的思考第152-156页
 第二节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风险及防范第156-171页
  一、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特殊风险分析第156-160页
  二、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第160-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82页
后记第182-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处理器中帧处理技术研究
下一篇:城乡统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