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4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文献述评 | 第20-30页 |
·斯密对农业与工商业之间的关系及城乡对立的论述 | 第21-23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差距及对立的论述 | 第23-24页 |
·列宁关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乡对立的加深和尖锐化的论述 | 第24-27页 |
·李嘉图关于工业化过程中城乡差距的论述 | 第27-28页 |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工业化过程中城乡差距的认识 | 第28-29页 |
·国内发展经济学家关于工业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论述 | 第29-30页 |
·我国城乡差距的历史与现实 | 第30-38页 |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 第31-33页 |
·城乡居民财富差距的变化 | 第33-34页 |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变化 | 第34-36页 |
·城乡居民社会福利的差异 | 第36-38页 |
·城乡统筹的必要性与意义 | 第38-47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 第38-42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 | 第42-44页 |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 第44-47页 |
第二章 国外城乡统筹的实践与理论背景 | 第47-64页 |
·发达国家城乡关系演变的实践 | 第47-52页 |
·英国近代城乡关系的变化 | 第47-48页 |
·产业革命后,西方主要国家城乡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 | 第48-52页 |
·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践 | 第52-54页 |
·西方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 第54-61页 |
·田园城市理论 | 第56-57页 |
·城市分散配置理论 | 第57-58页 |
·城乡结合理论 | 第58-59页 |
·农村内部差距的缩小和均衡 | 第59-60页 |
·欧盟的空间整备政策 | 第60-61页 |
·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 第61-64页 |
第三章 本文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64-94页 |
·二元经济理论的传统与演进 | 第64-66页 |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 第66-69页 |
·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转换的理论模型 | 第69-86页 |
·二元经济的表现形式 | 第69-73页 |
·二元经济结构的变革 | 第73-75页 |
·现代一元发达经济的特征 | 第75-76页 |
·二元经济向现代一元经济的转换 | 第76-78页 |
·转折点后的经济发展 | 第78-79页 |
·中国二元经济转换的特征 | 第79-86页 |
·二元经济条件下城乡经济的联系 | 第86-91页 |
·城乡联系模式 | 第86-89页 |
·城乡联系途径 | 第89-91页 |
·本文研究目标、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91-94页 |
·本文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91-92页 |
·研究框架 | 第92-94页 |
第四章 造成我国城乡分割的原因 | 第94-130页 |
·2003 年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概览 | 第94-102页 |
·2003 年我国农村经济运行的基本走势 | 第94-96页 |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及收效 | 第96-98页 |
·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与主要问题 | 第98-102页 |
·造成我国城乡分割的原因分析 | 第102-130页 |
·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 | 第102-119页 |
·造成我国城乡分割,形成“三农”问题的制度原因 | 第119-130页 |
第五章 城乡统筹思想的科学内涵 | 第130-174页 |
·城乡统筹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 | 第130-150页 |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 | 第130-142页 |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 第142-149页 |
·城乡统筹是新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 | 第149-150页 |
·城乡统筹思想的内涵 | 第150-168页 |
·正确理解城乡统筹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的几个方面 | 第150-158页 |
·城乡统筹思想的科学内涵 | 第158-161页 |
·努力克服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的错误理解 | 第161-168页 |
·中国已经进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 | 第168-174页 |
第六章 我国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与阻力分析 | 第174-193页 |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良好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基础 | 第174-178页 |
·制约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178-193页 |
·要素的不平等流动 | 第178-185页 |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 第185-189页 |
·中国乡村的弱势地位 | 第189-193页 |
第七章 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具备的几个先决条件 | 第193-256页 |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 | 第193-209页 |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含义 | 第193-196页 |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 第196-200页 |
·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200-205页 |
·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一个可持续化的发展 | 第205-209页 |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 第209-217页 |
·西方国家的支农理论 | 第209-213页 |
·中国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国家农业投入力度的增大 | 第213-217页 |
·多渠道保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 第217-224页 |
·农村公共物品的含义及范围 | 第217页 |
·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内在矛盾 | 第217-222页 |
·多渠道保障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增强城乡统筹的基础. | 第222-224页 |
·城乡间要素互动 | 第224-234页 |
·我国城乡要素流动不平衡的状况 | 第225-228页 |
·城乡要素资源不平衡流动的原因 | 第228-230页 |
·要素流动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关系 | 第230-232页 |
·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措施 | 第232-234页 |
·建立城乡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234-256页 |
·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能为农民提供充分的保障吗? | 第235-237页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 | 第237-239页 |
·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 第239-256页 |
第八章 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建议 | 第256-282页 |
·城乡发展理论 | 第257-260页 |
·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60-262页 |
·城乡协调发展基本原则 | 第262-263页 |
·城乡经济的相互作用 | 第263-264页 |
·城乡经济的互补性 | 第263页 |
·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 | 第263-264页 |
·城乡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 第264-271页 |
·城市经济发展对策 | 第265-267页 |
·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 第267-270页 |
·城乡协调发展对策 | 第270-271页 |
·欠发达地区及其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建议 | 第271-279页 |
·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差距的相关性 | 第272-273页 |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转化的基础 | 第273-276页 |
·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面 | 第276-279页 |
·结束语 | 第279-282页 |
附录 | 第282-306页 |
第九章 四川省城乡差别及城乡统筹战略规划研究 | 第282-306页 |
·城乡差别扩大是影响四川省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 | 第282-286页 |
·城乡差别扩大的原因与城乡要素资源的流动 | 第286-297页 |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给四川省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 第297-299页 |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战略转型 | 第299-301页 |
·加快四川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 第301-306页 |
参考文献 | 第306-311页 |
后记 | 第311-312页 |
致谢 | 第3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