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 第1-8页 |
引 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信用卡诈骗案件概述 | 第9-21页 |
第一节 信用卡诈骗的概念 | 第9-10页 |
第二节 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 第10-14页 |
一、 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 | 第10-11页 |
二、 信用卡诈骗的客体 | 第11页 |
三、 信用卡诈骗的主观方面 | 第11页 |
四、 信用卡诈骗的客观方面 | 第11-14页 |
1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 第12页 |
2 、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 第12-13页 |
3 、冒用他人的信用卡 | 第13-14页 |
4 、使用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 | 第14页 |
第三节 信用卡诈骗案件恶意透支与善意透支之区别 | 第14-16页 |
一、 “透支”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的区分 | 第15-16页 |
三、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种类 | 第16页 |
第四节 信用卡诈骗的原因 | 第16-18页 |
一、 贪欲是人类的本性 | 第16-17页 |
二、 发卡行和特约商户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 第17页 |
三、 缺乏规范完善的信用卡结算体制 | 第17页 |
四、 各银行间未能实现全国统一的计算机联网和机具共享 | 第17-18页 |
五、 缺乏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发卡行管理疏忽 | 第18页 |
六、 缺乏完备的信用卡法律体系 | 第18页 |
第五节 信用卡诈骗的社会危害性 | 第18-21页 |
一、 危害金融安全 | 第19页 |
二、 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带来严重损失 | 第19-20页 |
三、 金融机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和伤害,损害金融管理秩序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信用卡诈骗案件的侦查 | 第21-32页 |
第一节 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特点 | 第21-22页 |
一、 作案手段和形式的多样性 | 第21页 |
二、 属于智能型犯罪 | 第21页 |
三、 活动具有欺骗性 | 第21-22页 |
四、 用卡时间的密集性 | 第22页 |
五、 用卡区域的跳跃性 | 第22页 |
六、 信用卡犯罪的团伙性 | 第22页 |
第二节 信用卡诈骗犯罪的手段 | 第22-24页 |
一、 伪造信用卡 | 第22-23页 |
二、 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 | 第23页 |
三、 伪造假身份证,证明材料骗取信用卡 | 第23页 |
四、 恶意透支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一、 利用特种设备窃取信用卡资料制造伪卡 | 第24页 |
二、 利用微型摄像器材,盗取在ATM机上提款客户的信用卡密码伪造假卡 | 第24-25页 |
三、 设置圈套,诱导在ATM机上提款的客户将现金存入 ‘陷阱账号’ | 第25页 |
四、 境外窃取资料,国内雇人交易 | 第25页 |
第四节 信用卡诈骗案件的主要查缉措施 | 第25-26页 |
一、 调查询问 | 第25-26页 |
二、 现场勘查 | 第26页 |
三、 控制赃款、赃物 | 第26页 |
四、 通缉、通报 | 第26页 |
第五节 信用卡诈骗案件的侦查方式 | 第26-30页 |
一、 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及冒用他人信用卡诈骗案件侦查对策 | 第27-29页 |
二、 恶意透支案件侦查对策 | 第29-30页 |
第五节 信用卡诈骗案件证据的收集 | 第30-32页 |
一、 被害人陈述 | 第30页 |
二、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 第30页 |
三、 赃款、赃物 | 第30页 |
四、 电子证据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信用卡诈骗犯罪的防范 | 第32-38页 |
第一节 信用卡诈骗犯罪的防范对策 | 第32-38页 |
一、 正确确立发展战略,加强宣传信用卡规范 | 第32页 |
二、 加强信用卡立法,规范信用卡市场 | 第32-34页 |
三、 重视建立技术防控系统 | 第34页 |
四、 加强对特约商户、网点的检查和人员的培训 | 第34页 |
五、 健全银行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 | 第34-35页 |
六、 完善惩治信用卡诈骗犯罪的法律 | 第35-36页 |
七、 持卡人方面的防范 | 第36-38页 |
结 论 | 第38-39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39-41页 |
后 记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