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原子能技术论文--各种核反应堆、核电厂论文--核反应堆:按中子能谱分论文

中国实验快堆设计阶段内部事件一级概率安全评价

摘要第1-6页
目次第6-10页
图目次第10-12页
表目次第12-15页
缩略语第15-16页
1 绪言第16-38页
 1.1 确定论分析方法第16-17页
 1.2 PSA分析方法第17-24页
  1.2.1 可靠性第17页
  1.2.2 概率与风险第17-18页
  1.2.3 概率安全评价(PSA)第18-19页
  1.2.4 PSA研究的历史第19-20页
  1.2.5 PSA的目标与范围第20-21页
  1.2.6 PSA的方法与任务第21-23页
  1.2.7 我国PSA发展现状第23-24页
 1.3 国际快堆PSA研究现状第24-34页
  1.3.1 快中子反应堆第24-25页
  1.3.2 快堆的安全特征第25-26页
  1.3.3 快堆PSA的发展第26-34页
 1.4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任务第34-38页
  1.4.1 课题的主要意义第34-37页
  1.4.2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第37-38页
2 一级PSA方法学及软件第38-60页
 2.1 一级PSA方法学第38-53页
  2.1.1 概述第38页
  2.1.2 事故序列的确定第38-45页
  2.1.3 系统模化第45-46页
  2.1.4 相关失效分析第46-48页
  2.1.5 事故序列定量分析第48-53页
  2.1.6 PSA分析软件第53页
 2.2 Risk Spectrum软件介绍第53-60页
  2.2.1 Risk-Spectrum的主要功能第54-55页
  2.2.2 可靠性参数与模型第55-56页
  2.2.3 共因故障组第56页
  2.2.4 事件树与故障树第56-57页
  2.2.5 最小割集(MCS)分析第57-58页
  2.2.6 不确定性分析第58-59页
  2.2.7 重要度和敏感性分析第59-60页
3 中国实验快堆安全设计第60-82页
 3.1 中国实验快堆第60-63页
  3.1.1 CEFR的主要设计参数第60-62页
  3.1.2 安全设计原则第62页
  3.1.3 多道实体屏障第62页
  3.1.4 固有安全性第62-63页
 3.2 安全系统和安全设施第63-77页
  3.2.1 停堆系统第63-67页
  3.2.2 事故余热排出系统第67-70页
  3.2.3 主热传输系统第70-71页
  3.2.4 供电系统第71-77页
 3.3 CEFR事故保护工况第77-80页
  3.3.1 概述第77页
  3.3.2 停堆保护动作分类第77页
  3.3.3 MHC系统保持正常排热能力的停堆保护动作第77-78页
  3.3.4 切除一条环路,另一环路保持正常排热功能的停堆保护动作第78页
  3.3.5 冷凝器真空破坏的事故保护动作第78-79页
  3.3.6 两台蒸汽发生器失去给水事故保护动作第79页
  3.3.7 失去厂外电源事故停堆保护动作第79-80页
  3.3.8 “地震” 信号的事故保护动作第80页
 3.4 CEFR确定论分析第80-82页
  3.4.1 初因事件谱第80-81页
  3.4.2 事故分析标准及限值第81-82页
4 事故序列的确定与分析第82-122页
 4.1 概述第82-85页
  4.1.1 前沿系统及主要支持系统第82-83页
  4.1.2 事故序列确定中的相关性分析第83-84页
  4.1.3 堆芯熔化模式第84-85页
  4.1.4 反应堆初始状态第85页
 4.2 初因事件分析第85-93页
  4.2.1 初因事件的确定第85-87页
  4.2.2 初因事件的归集第87-89页
  4.2.3 初因事件频率第89-93页
 4.3 紧急停堆事故分析第93-96页
  4.3.1 分析范围第93页
  4.3.2 事故描述第93页
  4.3.3 事故序列分析第93-95页
  4.3.4 事故序列描述第95-96页
 4.4 反应性增加事故分析第96-99页
  4.4.1 分析范围第96页
  4.4.2 事故描述第96-97页
  4.4.3 事故序列分析第97-98页
  4.4.4 事故序列描述第98-99页
 4.5 堆芯局部冷却恶化事故分析第99-101页
  4.5.1 分析范围第99页
  4.5.2 事故描述第99页
  4.5.3 事故序列分析第99-100页
  4.5.4 事故序列描述第100-101页
 4.6 一回路失流事故分析第101-105页
  4.6.1 分析范围第101页
  4.6.2 事故描述第101-102页
  4.6.3 事故序列分析第102-104页
  4.6.4 事故序列描述第104-105页
 4.7 二回路失流事故分析第105-108页
  4.7.1 分析范围第105页
  4.7.2 事故描述第105-106页
  4.7.3 事故序列分析第106-107页
  4.7.4 事故序列描述第107-108页
 4.8 单环路失去主给水事故分析第108-111页
  4.8.1 分析范围第108页
  4.8.2 事故描述第108-109页
  4.8.3 事故序列分析第109-110页
  4.8.4 事故序列描述第110-111页
 4.9 失去厂外电源事故分析第111-113页
  4.9.1 分析范围第111页
  4.9.2 事故描述第111-112页
  4.9.3 事故序列分析第112-113页
  4.9.4 事故序列描述第113页
 4.10 两台蒸汽发生器失去给水事故分析第113-116页
  4.10.1 分析范围第113-114页
  4.10.2 事故描述第114页
  4.10.3 事故序列分析第114-115页
  4.10.4 事故序列描述第115-116页
 4.11 冷凝器失真空事故分析第116-119页
  4.11.1 分析范围第116页
  4.11.2 事故描述第116页
  4.11.3 事故序列分析第116-118页
  4.11.4 事故序列描述第118-119页
 4.12 一回路系统失钠事故分析第119-122页
  4.12.1 分析范围第119页
  4.12.2 事故描述第119-120页
  4.12.3 事故序列分析第120-121页
  4.12.4 事故序列描述第121-122页
5 重要系统可靠性分析第122-178页
 5.1 概述第122页
 5.2 停堆系统可靠性分析第122-134页
  5.2.1 系统描述第122-127页
  5.2.2 故障树分析第127-128页
  5.2.3 主要结果与分析第128-134页
 5.3 主要安全参数监测系统可靠性分析第134-145页
  5.3.1 通量(功率)测量系统第134-136页
  5.3.2 堆芯出口钠温测量系统第136-138页
  5.3.3 功率流量比测量系统第138-140页
  5.3.4 二回路流量测量系统第140-141页
  5.3.5 蒸汽发生器出口钠温测量系统第141-143页
  5.3.6 主容器钠液位测量系统第143-145页
 5.4 事故余热排出系统可靠性分析第145-155页
  5.4.1 系统描述第145页
  5.4.2 工艺系统及流程第145-146页
  5.4.3 支持性仪控电设计第146-147页
  5.4.4 系统主要设备第147-148页
  5.4.5 故障树分析第148-150页
  5.4.6 主要结果与分析第150-155页
 5.5 主热传输系统可靠性分析第155-168页
  5.5.1 系统描述第155-156页
  5.5.2 工艺系统及流程第156-158页
  5.5.3 支持性仪控电设计第158-160页
  5.5.4 系统主要设备第160-162页
  5.5.5 故障树分析第162-163页
  5.5.6 主要结果与分析第163-168页
 5.6 应用GO法分析主要设备供电的可靠性第168-178页
  5.6.1 GO法概述第168-171页
  5.6.2 CEFR供电系统第171-172页
  5.6.3 建立GO系统图第172-175页
  5.6.4 程序编制及计算结果第175-178页
6 堆芯熔化频率定量分析第178-194页
 6.1 定量分析第178-191页
  6.1.1 概述第178页
  6.1.2 RS项目概况第178页
  6.1.3 MCS分析第178-181页
  6.1.4 不确定性分析第181页
  6.1.5 重要度分析第181-189页
  6.1.6 灵敏度分析第189-191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191-194页
  6.2.1 堆芯熔化频率第191-192页
  6.2.2 对堆芯熔化频率的重要贡献因素第192页
  6.2.3 结果分析第192-193页
  6.2.4 降低堆芯熔化频率的建议第193-194页
7 总结论第194-199页
 7.1 结论第194-197页
 7.2 下一步工作第197-199页
参考文献第199-204页
附录1 PSA分析软件第204-206页
附录2 可靠性数据第206-212页
 附录2.1 概述第206-207页
 附录2.2 快堆可靠性数据第207-209页
 附录2.3 本课题采用的可靠性可靠性数据第209-212页
附录3 系统故障树第212-259页
 附录3.1 停堆保护系统第212-225页
 附录3.2 重要安全参数测量系统第225-245页
 附录3.3 事故余热排出系统第245-252页
 附录3.4 主热传输系统第252-259页
附录4 博士课题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59-260页
致谢第260页

论文共2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信用卡诈骗案件及侦防对策
下一篇:基于现场总线的PLC控制网络在攀钢轨梁厂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