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前 言 | 第12-25页 |
第一章 关于边界 | 第25-55页 |
第一节 边界的显性悖论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边界的本质 | 第27-55页 |
一、 传统边界的定义与内涵 | 第27-30页 |
二、 系统理论关于系统边界的认识 | 第30-32页 |
三、 边界的本质 | 第32-55页 |
第二章 边界效应及其转化 | 第55-72页 |
第一节 边界效应 | 第55-63页 |
一、 屏蔽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 第55-61页 |
二、 边界的中介效应 | 第61-63页 |
第二节 边界效应转化 | 第63-72页 |
一、 边界效应转化的理论基础 | 第63-65页 |
二、 边界效应转化的动力机制 | 第65-70页 |
三、 边界效应转化的过程 | 第70-72页 |
第三章 边境区位 | 第72-115页 |
第一节 以往的研究及其评述 | 第72-81页 |
一、 传统区位理论 | 第72-75页 |
二、 增长极理论 | 第75-77页 |
三、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77-79页 |
四、 理论评述 | 第79-81页 |
第二节 边境区位 | 第81-95页 |
一、 边境区位的研究方法 | 第81-83页 |
二、 企业集聚与边境区位 | 第83-95页 |
第三节 边境区企业集聚的机理分析 | 第95-115页 |
一、 边境区企业集聚剩余及其构成:理论框架 | 第95-96页 |
二、 边境区企业集聚成本剩余的实现机制 | 第96-103页 |
三、 边境区企业集聚收益剩余的实现机制 | 第103-106页 |
四、 影响边境区企业集聚形成的因素 | 第106-111页 |
五、 边境区位主体 | 第111-115页 |
第四章 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 | 第115-156页 |
第一节 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与内涵 | 第115-130页 |
一、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歧义 | 第115-118页 |
二、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与定义 | 第118-122页 |
三、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 | 第122-123页 |
四、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特征 | 第123-127页 |
五、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 | 第127-130页 |
第二节 制度安排与次区域经济合作 | 第130-156页 |
一、 制度的内涵与功能 | 第131-134页 |
二、 制度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 第134-145页 |
三、 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变迁和组织结构演变案例分析 | 第145-156页 |
第五章 企业跨边界经济合作 | 第156-193页 |
第一节 企业的性质 | 第157-163页 |
一、 企业:一种交易现象 | 第157-159页 |
二、 企业:一种契约不完全的产物 | 第159页 |
三、 企业:各种经济组织关系的总和 | 第159-160页 |
四、 企业:一种空间现象 | 第160-162页 |
五、 企业: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 第162-163页 |
第二节 企业间建立跨边界合作关系的动力 | 第163-167页 |
一、 企业跨边界合作关系的内涵 | 第163-164页 |
二、 企业跨边界经济合作关系的特征 | 第164-165页 |
三、 企业跨边界合作关系建立的动因 | 第165-167页 |
第三节 企业跨边界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167-179页 |
一、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 | 第167-172页 |
二、 网络理论 | 第172-177页 |
三、 心理距离理论 | 第177-179页 |
第四节 企业跨边界合作关系建立模式 | 第179-189页 |
一、 寻求机会 | 第180-184页 |
二、 发现共同利益 | 第184-187页 |
三、 建立合作关系:信任建立的机制 | 第187-189页 |
第五节 瑞士-意大利边境城市基亚索的转运商跨边界网络组织扩张案例 | 第189-193页 |
第六章 中国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 第193-231页 |
第一节 中国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格局 | 第193-198页 |
一、 中国参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 第193-196页 |
二、 中国参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 第196-197页 |
三、 中国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格局 | 第197-198页 |
第二节 粤-港-澳地区的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 | 第198-211页 |
一、 粤-港-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特征 | 第199-200页 |
二、 边界效应的转化过程 | 第200-201页 |
三、 边界效应转化的动力机制 | 第201-203页 |
四、 边境区位 | 第203-204页 |
五、 粤-港-澳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过程和现实困境 | 第204-206页 |
六、 粤-港-澳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评价 | 第206-209页 |
七、 粤-港-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安排 | 第209-211页 |
第三节 辽宁-朝鲜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 | 第211-231页 |
一、 辽宁-朝鲜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 | 第211-213页 |
二、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格局 | 第213-214页 |
三、 辽宁-朝鲜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 第214-217页 |
四、 边界特征 | 第217-218页 |
五、 辽宁-朝鲜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历史、合作现状 | 第218-221页 |
六、 对辽宁-朝鲜跨边界经济合作的评价 | 第221-224页 |
七、 辽宁-朝鲜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第224-231页 |
结 论 | 第231-237页 |
参考文献 | 第237-248页 |
后 记 | 第248-250页 |
附 图 | 第250-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