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 第1-9页 |
第1章 相关研究概述 | 第9-15页 |
1.1 猕猴桃的分布 | 第9-10页 |
1.2 当前猕猴桃植物学研究的热点 | 第10-11页 |
1.3 应用于猕猴桃植物学研究的遗传标记及发展 | 第11-13页 |
1.4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3-15页 |
第2章 广东和平猕猴桃遗传多样性形态学分析 | 第15-21页 |
2.1 前言 | 第1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9页 |
2.4 讨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猕猴桃不同品种和不同性别同工酶分析 | 第21-26页 |
3.1 前言 | 第21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21-2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3.4 讨论 | 第23-26页 |
第4章 广东省和平猕猴桃遗传多样性RAPD分子标记分析 | 第26-45页 |
4.1 前言 | 第2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4.2.1 材料 | 第26-27页 |
4.2.2 方法 | 第27-3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4.3.1 猕猴桃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比较 | 第30-31页 |
4.3.2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31-32页 |
4.3.3 RAPD反应结果 | 第32-40页 |
4.3.4 相似性系数和遗传宗谱图 | 第40-42页 |
4.3.5 猕猴桃种间及种内的亲缘关系 | 第42-43页 |
4.4 讨论 | 第43-45页 |
4.4.1 猕猴桃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第43页 |
4.4.2 猕猴桃属植物合适的RAPD扩增实验体系 | 第43-44页 |
4.4.3 分子标记聚类与其地理分布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第5章 综合讨论 | 第45-48页 |
5.1 猕猴桃形态学、同工酶与RAPD分子标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页 |
5.2 猕猴桃属植物现行的分类有待进一步修订 | 第45-46页 |
5.3 本研究的结论及对未来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第46-48页 |
5.3.1 本研究的结论 | 第46-47页 |
5.3.2 本研究对未来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一: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附录二:引物序列 | 第55-56页 |
附录三: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