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1-25页 |
一、 社会认知和自我效能 | 第8-19页 |
1 、 社会认知理论简介 | 第8-9页 |
2 、 自我效能及其信息来源 | 第9-11页 |
3 、 自我效能的作用 | 第11-13页 |
4 、 一般自我效能和特殊自我效能关系,以及与其他动机理论的区别 | 第13-19页 |
二、 国外、国内的自我效能研究状况 | 第19-22页 |
1 、 国外自我效能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2 、 国内自我效能研究状况 | 第20-22页 |
三、 与工读学校学生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第二部分 研究过程 | 第25-47页 |
引言 | 第25-2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1 、 被试 | 第26页 |
2 、 测量工具 | 第26-28页 |
3 、 施测程序与评分方法 | 第28-29页 |
4 、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三、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1 、 工读学校学生自我效能发展特点和同龄普通中学生的比较 | 第29-32页 |
2 、 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工读学校盼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的关系 | 第32-33页 |
3 、 家庭环境与工读学校的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的关系 | 第33-34页 |
4 、 同伴关系与工读学校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的关系 | 第34页 |
5 、 一般自我效能与应付方式、焦虑、抑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34-36页 |
四、 讨论 | 第36-43页 |
1 、 工读学校学生的自我效能发展特点 | 第36-38页 |
2 、 影响工读学校学生自我效能发展的因素 | 第38-41页 |
3 、 工读学校学生的自我效能和应付方式、焦虑、抑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41-43页 |
五、 结论 | 第43-44页 |
六、 建议 | 第44-46页 |
七、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后继展望 | 第46-47页 |
第三部分 参考资料 | 第47-52页 |
附录 | 第5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