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3-19页 |
1 现代医学对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 发病机制 | 第13-15页 |
1.1.1 创伤学说 | 第13页 |
1.1.2 髌骨不稳 | 第13-14页 |
1.1.3 髌骨的骨内压增高 | 第14页 |
1.1.4 软骨溶解 | 第14页 |
1.1.5 自身免疫学说 | 第14页 |
1.1.6 软骨营养障碍 | 第14-15页 |
1.2 髌骨软化症的治疗 | 第15-16页 |
1.2.1 非手术治疗 | 第15页 |
1.2.2 手术治疗 | 第15-16页 |
2 传统中医对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2.1 病因病机 | 第16-17页 |
2.2 中医药对髌骨软化症的治疗研究 | 第17-19页 |
2.2.1 手法治疗 | 第17页 |
2.2.2 针灸治疗 | 第17-18页 |
2.2.3 中药内服、外用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9-30页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9-20页 |
1.1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9页 |
1.1.1 入组病例必须同时满足 | 第19页 |
1.1.2 纳入标准说明 | 第19页 |
1.1.3 中医辨证气血并肝肾不足 | 第19页 |
1.2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9-20页 |
1.3 终止研究标准 | 第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2.1 试验药物的制备 | 第20-21页 |
2.1.1 实验药物的采购 | 第20页 |
2.1.2 治疗组的方药组成及其加工工艺 | 第20-21页 |
2.1.3 对照组的药物组成 | 第21页 |
2.3 分组设计 | 第21页 |
2.3.1 随机化法 | 第21页 |
2.3.2 病例的纳入 | 第21页 |
2.4 药物疗效判断标准 | 第21-22页 |
2.4.1 评价标准 | 第21-22页 |
2.4.2 评价方法 | 第22页 |
2.5 研究程序 | 第22-23页 |
2.5.1 纳入病例的筛选 | 第22页 |
2.5.2 入组治疗 | 第22页 |
2.5.3 常规治疗方法 | 第22-23页 |
2.5.4 疗程 | 第23页 |
2.5.5 收集数据 | 第23页 |
2.5.5 数据录入 | 第23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2.6.1 数据库建立后,从以下进行统计分析: | 第23页 |
2.6.2 统计方法选择 | 第23-24页 |
2.6.3 临床疔效 | 第24页 |
2.7 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24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4-29页 |
3.1 病例入组情况 | 第24-25页 |
3.2 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基线汇总 | 第25-26页 |
3.3 主要指标(临床有效率 | 第26-27页 |
3.4 次要观察指标结果 | 第27-29页 |
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讨论分析 | 第30-42页 |
1 对实施中结果的分析 | 第30-31页 |
2 治疗组大防风汤的组方依据及作用机理 | 第31-35页 |
2.1 肝肾不足与髌骨软化症 | 第31-32页 |
2.2 气血不足与髌骨软化症 | 第32-34页 |
2.3 大防风汤作用机理 | 第34-35页 |
3 关于髌骨软化诊断的问题 | 第35-36页 |
3.1 诊断标准 | 第35页 |
3.2 影像学检查 | 第35-36页 |
4 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意义 | 第36-38页 |
5 本课题研究在治未病思想中的意义 | 第38-39页 |
6 关于本研究设计、疗效评价方法的分析以及不足之处 | 第39-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附录 | 第49-56页 |
综述 | 第5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