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音论文--现代语音论文--字调(四声、轻声)、语调论文

声调感知研究

题记第1-6页
目录第6-10页
0 绪论第10-29页
   ·研究背景第10-12页
     ·选题依据第10页
     ·研究目标与研究范围第10-11页
       ·研究目标第11页
       ·概念定义第11页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状况回顾和述评第11-12页
     ·研究意义第12页
   ·实验方法第12-19页
     ·范畴感知实验第12-19页
       ·研究历史第12-13页
       ·研究方法、规范和要求第13-16页
       ·重要论著述评第16-19页
     ·语音合成第19页
   ·关于本文实验第19-28页
     ·实验设备(采样、分析与合成)第19页
     ·样本字库和发音合作人资料第19-21页
       ·样本字第19-20页
       ·采集规范和程序第20页
       ·合作人资料第20页
       ·普通话实验和矾山话实验的样本与合作人第20-21页
     ·实验流程第21-24页
       ·前期分析和预处理第21页
       ·制备刺激第21页
       ·听辨试验第21-23页
       ·听辨实验步骤第23-24页
     ·本文采用的音高标度第24页
     ·音高曲线斜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第24-28页
       ·数学斜率第24-25页
       ·声调斜率第25-26页
       ·斜率计算公式第26页
       ·音高差项标度第26-28页
       ·通过范畴临界值计算调位精确界线第28页
   ·小结第28-29页
1 上海话调长区别性特征第29-41页
   ·上海话舒促声调的调长界线第29-36页
     ·舒促调间的听辨实验第29-35页
       ·“凹”与“恶”间的调长界线第29-31页
       ·“澳”与“恶”间的调长界线第31-32页
       ·“号”与“学”间的调长界线第32-34页
       ·“恶”和普通话“ō(噢)”的调长界线第34-35页
     ·小结第35-36页
   ·小结第36-41页
     ·喉塞尾是促调的羡余特征第36-40页
       ·拉长带喉塞尾的字音实验第36-39页
       ·短调羡余规则第39页
       ·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的舒促对立第39-40页
     ·分级调长特征第40-41页
2 上海话调形区别性特征第41-63页
   ·上海话舒声调的调形感知第41-51页
     ·同一调长条件下,上海话舒声调间以斜率相互区别第41-47页
       ·斜率连续改变的直线调连续体的选择适应实验(男声400毫秒)第41-44页
       ·斜率连续改变的直线调连续体的选择适应实验(女声400毫秒)第44-47页
     ·不同调长条件下的舒声调斜率区别第47-50页
       ·200毫秒调长第47-48页
       ·300毫秒调长第48-49页
       ·500毫秒调长第49-50页
     ·小结第50-51页
   ·上海话促声调的调形感知第51-61页
     ·不同调长条件下阴入调和阳入调间的调位界线第51-61页
       ·调长30毫秒第51-54页
       ·调长50毫秒第54-56页
       ·调长100毫秒组的实验第56-59页
       ·调长150毫秒组的实验第59-61页
   ·小结第61-63页
3 普通话和矾山话的调形区别性特征第63-79页
   ·普通话的调形感知区别特征第63-74页
     ·普通话阳平、阴平和去声间的音位界线第63-67页
       ·对合成的普通话音节进行选择适应实验第63-66页
       ·王士元实验斜度换算第66-67页
       ·小结第67页
     ·普通话的低平调第67-74页
       ·普通话“半上”是一个低平调第67-70页
       ·普通话高低平调间感知的非范畴性第70-74页
     ·小结第74页
   ·闽南语矾山话的调形感知区别特征第74-78页
     ·选择适应实验第74-78页
     ·小结第78页
   ·各方言的调形范畴第78-79页
4 上海话浊流不辨调第79-93页
   ·浊流感知特征与音高曲线整体基频高低的关系第79-83页
     ·清调字基频整体下降的听辨实验第79-82页
       ·男声实验第79-80页
       ·女声实验第80-82页
     ·浊调字基频整体上升的听辨实验第82-83页
   ·改变音高增幅令清浊听感互换的实验第83-87页
     ·“盐”变为“演”第83-85页
     ·“演”变为“盐”第85-86页
     ·绝对听辨实验第86-87页
   ·不同调层合成样本的清浊感知实验第87-90页
     ·男声实验第87-88页
     ·女声实验第88-90页
   ·小结第90-93页
     ·浊流不辨调第90-91页
     ·调层特征辨调功能服从于调形特征第91-93页
5 曲折调的辨调第93-132页
   ·曲折调的辨调段第93-102页
     ·普通话上声调是真正的曲折调第93-96页
     ·上海话曲折调的辨调段第96-100页
       ·上海话阴去调的辨调段第96-98页
       ·上海话阳去调的辨调段第98-100页
     ·矾山话阳平调的辨调段第100-102页
     ·小结第102页
   ·上海话曲线型升调的辨调段最小可辨时长和调形界线第102-117页
     ·上海话曲折型升调、降调和平调间的调长界线第102-109页
       ·上海话曲折型阴去调的辨调段时长特征第102-104页
       ·上海话阳去调的辨调段时长特征第104-107页
       ·上海话阴平调的最小辨调段时长第107-109页
     ·曲折调形的阴去调和阳去调间的调形区别第109-114页
       ·升调段为单纯升调第110-111页
       ·升调段为升调加平调第111-113页
       ·由两段平调段构成的升调第113-114页
     ·曲折型升调辨调段的调形辨调规律第114-117页
     ·小结第117页
   ·普通话调形中的调长要素第117-130页
     ·普通话四声间的辨调段时长感知特征第117-124页
       ·普通话曲折型阴平和上声之间的区别性特征第117-119页
       ·普通话曲折型阳平和上声间的调位界线第119-121页
       ·普通话曲折型阴平和曲折型去声间的降调段时长差异第121-124页
     ·曲折调的调形辨调第124-130页
       ·上声的调形辨调第124-130页
     ·小结第130页
   ·小结第130-132页
6 音强特征与抽样校验第132-140页
   ·音强特征第132-137页
     ·研究背景第132页
     ·音强的辨调功能第132-137页
       ·音强模式对音高模式有补偿作用第132-135页
       ·音强模式无法覆盖音高模式第135-137页
     ·小结第137页
   ·抽样校验第137-140页
     ·演的辨调段第137-139页
     ·较大规模随机抽样校验第139-140页
7 结论与理论探讨第140-145页
   ·调长对立为主还是调形对立为主第142页
   ·浊流问题第142-143页
   ·调域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47页
附录第147-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场激发的Fe-Ti-C三元系燃烧行为研究
下一篇:大型发电设备制造工艺设计信息化平台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