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4页 |
第一章 走向品格教育 | 第14-43页 |
第一节 吊诡: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应为'与“难为' | 第14-22页 |
一. 工具理性主义(技术理性主义)焚烧了人类赖以存在的生态家园。价值重建与价值教育成为当代社会最为紧迫的任务.学校道德教育(价值教育)肩负“应为'责任 | 第16-19页 |
二. 相对主义消解了普遍价值.使得人类精神家园空洞化.道德逐步退缩到了私人领域.道德教育的合法性被消解.学校道德教育步入“难为'境地:“去道德化的教育'现象出现 | 第19-22页 |
第二节 全球化与多元化 | 第22-31页 |
一. 全球化的本质:经济全球化裹挟下的文化“殖民'--资本的全球化?制度的全球化? | 第23-27页 |
二. 普遍主义与多元主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价值难题 | 第27-31页 |
第三节 学校道德教育的当代转换 | 第31-43页 |
一. “布里丹之驴':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传统学校道德教育 | 第32-34页 |
二. 回归德性伦理:伦理祈求的当代转向 | 第34-36页 |
三. 回到品格教育:克服“去道德化的教育'的一种努力 | 第36-43页 |
第二章 何谓品格教育? | 第43-65页 |
第一节 “品格教育'的界说 | 第43-58页 |
一. “品格'.“德性'.“美德' | 第43-46页 |
二. 品格教育:受教育者“品格'的基本特征 | 第46-51页 |
三. “品格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 第51-58页 |
第二节 教育.德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价值教育 | 第58-65页 |
一. “教育'与“道德教育' | 第58-59页 |
二. 道德教育与德育 | 第59-62页 |
三. “品格教育'与“价值教育' | 第62-64页 |
四. “品格教育'与“道德教育' | 第64-65页 |
第三章 向右摆动的“钟摆':美国品格教育运动 | 第65-93页 |
第一节 摆动的钟摆:美国品格教育运动 | 第65-77页 |
一. 消沉:20世纪50年代.品格教育成为美国学校教育中的一抹斜阳 | 第65-70页 |
二. 浮起:20世纪70年代.价值澄清.认知推理等道德教育运动兴起 | 第70-73页 |
三. 复归:20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新品格教育运动' | 第73-77页 |
第二节 20世纪末品格教育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 第77-81页 |
一. 什么是品格教育 | 第77-78页 |
二. 品格教育运动11条原则(标准) | 第78-79页 |
三. 品格教育的实践策略及操作模式例举 | 第79-81页 |
第三节 向右摆动的钟摆?--品格教育运动面临的问题与批评 | 第81-87页 |
第四节 美国品格教育运动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87-93页 |
第四章 品格教育的根据:人的需教性与美德可教性 | 第93-115页 |
第一节 凡生而为人者都有受教育的必要 | 第93-104页 |
一. 人天生是“有缺陷的动物'.客观需要教育 | 第94-97页 |
二. 人的可塑性 | 第97-99页 |
三. 人的道德性有其生物学基础.德性品格是人的本质特征 | 第99-104页 |
第二节 美德可教吗? | 第104-115页 |
一. 普罗泰戈拉:美德可教.又不可教 | 第105-106页 |
二.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 第106-107页 |
三. 亚里士多德:理智美德“可教'.伦理美德“不可教'.但可由习惯形成 | 第107-109页 |
四. 美德需教与可教:品格教育的视野 | 第109-115页 |
第五章 品格教育目的:在人与社会两个向度张力之间 | 第115-135页 |
第一节 教育者一定有教育目的吗? | 第115-119页 |
一. 怀特的自信与彼特斯的质询 | 第115-116页 |
二. 存在教育者“自己的'目的.但未必是正当的教育目的 | 第116-118页 |
三. “教育者'是外在目的转化为内在“教育性'目的的中介 | 第118-119页 |
第二节 教育“目的'与“目标':语义分析 | 第119-124页 |
一. “目的'与“目标'的词源考察 | 第119-122页 |
二. “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 第122-124页 |
第三节 教育目的究竟描述什么? | 第124-130页 |
第四节 品格教育:放眼社会.立足个体 | 第130-135页 |
第六章 核心价值:品格教育的德目钩沉 | 第135-178页 |
第一节 道德相对主义与普遍价值存在的论证 | 第136-147页 |
一. 道德相对主义的基础与内涵 | 第136-137页 |
二. 普遍价值存在的可能性论证 | 第137-147页 |
第二节 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价值选择:基准道德.底线道德? | 第147-149页 |
第三节 多元化与全球化时代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核心价值建构 | 第149-178页 |
一. 他山之石:境外学校道德教育核心价值素描 | 第149-158页 |
二. 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取向分析 | 第158-162页 |
三. 核心品格:我国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 | 第162-178页 |
后记 | 第178-18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0-185页 |